中国青年网十堰6月28日电(通讯员 李傲 武彬恒)为了加强大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对十堰文化的了解,延续对十堰水文化的传承。6月18号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探忆·裕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体成员来到了十堰市博物馆,走进了“水与十堰”主题展厅并深入的进行学习。在进入博物馆后,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介绍步入了“水与十堰”展厅。
汉江水利,千古沧浪
队员们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十堰位于鄂西北边陲,北枕秦岭,南倚巴山,中贯汉水,怀抱武当。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汉水在十堰境内长217公里,以汉水干流和左岸来会的金钱河、滔河、丹江及右岸来会的堵河、南河等较大支流为骨干,汇集了崇山峻岭的2489多条河流,组成了十堰水系。“
讲解员还说在古代汉江有三大水利工程:古代堰渠,潵澥堰和千工堰。其中千工堰是明代洪武(1368—1398)初年,郧西县城西北修筑了千工堰,全长7公里,拦蓄天河水灌田千余亩。九任知县监督民修,至今仍发挥灌溉效益。在现代汉江也有一个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旨在将长江、汉江、黄河等水源地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干旱地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该工程自2003年开始建设,历时十几年,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和建设中。
水润京华,工程兴建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映入我们眼帘地是南水北调开工的相关文件: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从这之后,无数的先辈担负起关乎国家发展的重担。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复杂,水源地保护问题,长距离输水技术难题和移民问题等等,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先辈们并没有因困难而倒下,而是直面困难。遇到地质复杂,先辈们不惧刮风下雨,遇山开洞,雨水架桥。遇到移民问题,政府颁布政策。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惧艰险。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底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使得这项南水北调工程的圆满完成,创造了一个奇迹,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图为队员们在看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和文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孙颖 摄
水源防治,清波永续
我们来到了一个中国水资源数据图面前,讲解员向我们说到:”因为中国人均水量少,分布失衡,所以要做好水利工程的防治,这样才能缓解水资源失衡。“为加强中线水源区水质保护,不仅十堰市关停、整治有污染的企业,整治城市基础设施,开展全市范围入库河流及污水口的治理,调整产业结构,把治污工作的着力点由点面治污转向源头治污。而且,国家也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法律。只有水资源防治的好,清波才能永续,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图为队员们学习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孙颖 摄
十堰人民为汉江流域的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所作的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是华夏大地走向民族复兴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辉煌写照。这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水利工程,凝聚了中国人的力量,焕发出中国梦的异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京津冀豫人民昌盛、社会繁荣,十堰人民将坚守中线水源区的澄洁清明,世代接续,团结一心,奋斗前行。
通过了此次的博物馆参观,不仅让队员们了解到了水与十堰的文化,而且历史在不断昭示青年们:水让十堰蓬勃发展,十堰让水清波永存。
=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13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