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1日14时40分,华师物理四进永和服务队在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社工服务站开展名为《静电——自然界中的魔法师》的科普课堂,旨在激发小朋友的物理探索精神,通过简单了解静电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神奇”现象,培养社区青少年敢于发现问题、探索奥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伊始,主讲人杜彬彬通过用抹布摩擦塑料管,使塑料管带电,再让小朋友接触塑料管而“触电”,以此用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类比举例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冬天脱毛衣时常会有噼里啪啦的响声,且带有闪光”、“在冬天触碰金属物品时,容易‘触电’”等,引发小朋友的联想。希望通过这样实际操作结合联想生活的方式,能让小朋友意识到知识源于现实,并将作用于现实,盘活知识,力求不让知识局限于课本。
本次课程,主讲人主要通过讲解“原子的探索”、“原子的构成”、“电荷的分类”、“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摩擦起电的原理”和“规避静电现象的方法”六个部分来促进学员们形成对静电的综合理解。课程时长40分钟,小朋友全程对课程涉及到的实验跃跃欲试,充满了对了解新知识的期待与解释生活现象的好奇,但在一些较复杂问题时,小朋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倦与注意分散。其中,在“原子的探索”部分,当课程内容从宏观事物讲解到微观原子时,小朋友能顺着宏观实物是由微观原子构成的思路,意识到除了课程涉及的、原子内部的正负电荷(这里指质子与电子)外,还有构成电荷的物质有待探索,培养小朋友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与对科学的不懈求知精神。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电荷内部的是电流,试图解释生活中电流的产生原因。虽然这个答案并不正确,但这无疑是该同学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勇敢尝试。而科学,正是在这样的尝试假设与验证中得到检验与进步的。
在整节课程中,对于主讲人在不同角度提出的多个问题,小朋友多角度的新奇回答体现了社区青少年对探索世界的热情及宝贵的创新活力。也许青少年的知识储备远不足以促进科学的进步,但他们积极的、或许不科学的想法恰是发展科学需要的。回顾近代的中国,反思科技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国家爆发的原因之一,或许正是中国人的想法活力被消磨了。同样是面对静电现象,在过去,喜爱自由与冒险的西方人往往选择探索原理的“求己”做法;而中国青少年或许是有新颖的想法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但在现实条件与时间成本的限制下,更习惯于选择或忽视,或归为“神仙作法”,或保持想法而不探究想法正误性,或直接上网查询而接受网络的答案,种种放过自己的“求人”做法逐渐消磨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追求创新是第一生产动力的今天,我们更要培养青少年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发展其想法活力。
四进永和服务队开展本节课程,以静电为着力点,联系知识与现实生活,用实验检验知识正误的方式,积极调动社区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鼓励社区青少年开放脑筋,培养他们提出新颖想法的能力,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创新活力。
撰稿人:杜彬彬
初审人:永和服务队队长层
复审人:郭绮琪
终审人:李染梦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四进永和服务队
来稿时间:2023年7月11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13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