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号,“同心同语”大学生推普团队到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阳阿乡闫庄村,以发展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促进融合发展为抓手,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实践和调研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活力与力量。
“这么地方,要普及通用语言当然不容易啦。”
七月二日上午,队长带领同学们乘车,一路驱车到达闫庄村,开启了对当地人使用普通话的实情调研。闫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阳阿乡下辖的行政村,闫庄村与小吴寨村、阳西村、梁寨村、张士道村、焦楼村、冯操固村、河窑新村、大裴寨村、娘娘庙村、东于铺村、阳东村、北裴寨村、吴寨村、明盖村相邻。闫庄村附近有京华园、刘庄景区、龙泉苑景区、西明寺造像碑、合河泰山庙、张故城遗址等旅游景点,有新乡烧鸡、龙泉黄金梨、太行裘皮羊、特级金小米、蒸菜、糊涂面条等特产,有相思树的传说、中州大鼓、姜太公的传说、通郭村开明大鼓、石婆的传说等民俗文化。
团队人员挨家挨户走访、随机询问过路的居民发现当地大部分的老人孩子还是在说当地方言,对于普通话的掌握不足认知不足。没有要熟练运用普通话的意识,从思想就没有实际的机会去了解学习普通话。很多乡村居民都认为,自己又不去大城市或者与外地人员接触的机会少,所以不用学习普通话,只用说家乡话即可,所以不愿意学习普通话。农村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一般不是很高,很少有教师是正规的本科毕业,更不用说有人是研究生学历了。一般受过高质量教育的老师,无论在何处,他们很少不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在学校这样的文化传播场所,使用普通话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与沟通方式。
农村思想观念的落后。很多老师与学生是懂普通话的,然而他们经常不敢使用普通话,因为他们怕引起其他人的嘲笑,原因是很多农村人的观念还跟不上。
“普通话对乡村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团队采用“访谈+走访+宣传”的形式进行调研。推广普通话,助乡村振兴。为提高乡村普通话使用率,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院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并通过问卷了解到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也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村民对普通话的认同率较高,大部分村民赞同使用普通话并积极向团队成员学习,实践团队成员也精心准备了普通话教学方案,将普通话推广和党史学习宣传结合起来,并针对当地的老人与儿童开展了系列普通话教学活动。
扶贫需要附智,扶智需要通语,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普通话需要建立循序渐进、传承发展的语言秩序,此次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提升和转变农村居民对于普通话的发展认识,提升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幸福指数。
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团队相互关照,组成一个潮气蓬勃,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深刻的理解到了责任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发挥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28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