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转化的号召,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的魅力,以专业技术赋能非遗发展,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智绘北川新蓝图·青年力量正当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全体成员来到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
羌族是华夏汉、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我国最古老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浩瀚史册中,东汉《说文解字》中:“羌,西戎牧羊人也。”经过漫长而分散的迁徙,羌人融入到汉、藏、彝等许多民族中,如今的羌族则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四川西北部和陕西南部边缘。羌民习惯把村寨碉楼建在河谷或山腰上,他们喜爱绣有漂亮云纹的精美服饰,故羌族又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而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北川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地方自然特色与羌族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从整个羌族的起源开始来解读羌族的文化特征,放眼羌族,立足北川,着重展示北川羌族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是弘扬和传承古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羌族精神面貌的重要展示。而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羌族以其古老、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至今,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发生适应性变迁,历久弥新,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生命力和别样的风情魅力。
团队同学们佩戴自动好讲解耳机后,便走进了第一个展厅——历史篇之古老民族,同铸华夏。从《史记》中“姜塬屡迹”、《华阳国志》中“禹生石泉”、《羌戈大战》中起源青海的西北旧族迁徙入岷山的历程、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队员参观了羌族民俗博物馆数量丰富的绘本、照片后世的文物、书籍等实物形态展示,并在参观过程中结合大型场景复原,充分感受博物馆中光、声、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充分了解羌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更在一路注视着羌族如何从远古走来,由一个强大族群演变成了一个坚毅的民族。
社会部分中,“尔母孜巴”议话评制、羌族社会母舅氏族刮、白石崇拜、团队成员们通过对博物馆中羌族社会生活复原场景、羌绣服饰展馆、羌笛羌歌展馆的参观,了解羌人群居生活形态,追溯岁月长河,漫长的历史中,羌族始终站在历史的舞台,他们或建立政权,遵从“母舅社会”的传统形态,或与其他民族世代通婚……羌人参与创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是华夏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推动者与铸就者,而羌族的“释比”文化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了可爱的猴头帽,奇特的法器以及“释比”做法事的视频后,同学们对羌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更加感兴趣了。
占据整个第三层的文化区内容更是让同学们赞叹连连。羌绣、羌笛、口弦、羌族歌舞、民俗活动、民间工艺……这里有音乐声悠扬动动听,有运动趣味热血,又有羌绣精致明艳。而羌绣的纹样取材广泛,包罗自然之万象。树木花草、瓜果粮食、飞禽走兽、虫鸟鱼龙均可入图。羌绣图案象征意义明显,凤凰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鱼龙走兽象征避邪,石榴麒麟象征多子多福,一个个精美的刺绣制品里包含着劳动人民朴素的心愿与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她们用一笔一划表达美好祝福,又用一针一线扎扎实实地为自己绣出了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羌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也了解到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和豁达开朗。
在提及羌文化的保护形式时,馆内讲解员张鸣鸣表示,文化不能束之高阁,应面向大众,才能焕发长久的生命力,目前北川羌族自治县已面向部分中小学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堂”,让部分中小学学生学习羌歌、羌舞、学说羌语,并通过乡村舞台等形式开展娱乐项目,让羌语、羌舞走进大众生活,在丰富百姓娱乐方式的同时,促进羌文化更好地传承,“古老的羌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作为羌族儿女的我所感到高兴的”。
走出博物馆,团队成员胡彦宁同学感慨道:“在这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彩的时空穿越之旅,不仅了解到了羌族人民的历史,更感受到了珍贵历史遗产里闪耀着的时代光辉。我也期待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更多的羌族文化,深入到保护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当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35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