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网新乡7月2日电(通讯员:魏钰珂)7月2日,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同心同语”大学生推善实践队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闫庄村进行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村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认同,表示要积极号召 ,落实普通话,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兴旺富裕,文明宜居。志愿者们深刻的理解了“学思悟践”的重要意义,表示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为大学生实践小组志愿者出发前的合影。大学生网报网通讯员 李静怡 摄
闫庄村属纯农业村,以玉米种植业为主,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地形地貌特征为东高西低,南窄北宽,山多川少,崎岖不平,属土石山区,这种地形导致闫庄村与外界交流较少。这里的人们交流主要以当地方言为主,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不能讲一句完整的普通话。实践小组向30位村民发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查表》,调查报告显示:18岁以下的村民普通话普及率(这里的村民普通话普及率指村民能否独立运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并且是否愿意学习普通话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率,下同)为83.2%,18-25岁的村民普通话普及率为87.4%,25-40岁的村民普通话普及率为64.8%,40岁以上的村民普通话普及率为36.1%。接下来实践小组进入村委会,对本村党员基层干部,村委会成员,青壮年农牧人员等进行了普通话培训。他们表示,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交流的作用,但有时仅限于本村人之间,外地人来此也存在交流不便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也承担着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的作用,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着重要作用。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
图为实践小组志愿者向当地村民了解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大学生网报网通讯员 李静怡 摄
具体活动开展:1.实践小组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对青少年、青壮年农牧民、教师、基层干部等人群开展调研(调查问卷另行制发),了解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情况,重点人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等。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活动,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调研调查,摸清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重点人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相关参考数据。2.实践小组将普通话培训与农村种养殖业、电子商务、手工业、旅游康养、文化创意等职业技能,以及医疗卫生知识、法律常识等生活技能相结合,面向农牧民、农村电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妇女老人、基层干部等,开展普通话能力提升专项培训。3.实践小组将推普与乡村中小学校、幼儿园结对,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开展阅读经典、诵读经典等主题读书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4.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当地田园景观、书法楹联、乡规民约、非遗文化等,助力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色乡村。结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绘制推普墙绘、标语等,服务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及群众人文素养。调研过程中,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小队还有幸走访至一户抗美援朝老兵家中,在推普的同时对家中两代退伍军人进行采访,收获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经过一天的调研,小队发现该村青少年人群虽为少数民族居民,但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要好于对少数民族方言的掌握程度,中年人群、老年人群普通话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学习意愿和学习需求较强。总体来说,作为走在蓝田镇发展前列的东风村,村民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较高,对推普活动的需求和期盼度都较高,有利于后续推普工作的开展。
2日上午,分队成员有序组织当地居民在现场填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问卷,当地居民积极配合。此前,小组成员通过在线上发布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得到百余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此次在线下发布,主要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结合实践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和特殊等情况,弥补已有的调查结果。此次线下调查能够很好的同线上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之后的推普活动的质量提升打下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因地制宜,从学生着手,针对性开展丰富的语言文字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横幅、手册、广播、每日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读书讲演等形式,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主阵地,结合讲习所、推普振兴文化服务站,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学活动,调动村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群众普通话水平,在乡村经济振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下午,小组成员向居民介绍了本分队的教学大纲和实践创新新,针对“语音基础”、“生活交际”、“实践地文化”、“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构筑”四个教学板块依次进行针对性教学训练。其间着重选取典型的发音合作人进行语音实验,采用实验语音学与对比语言学的方法,着重分析当地方言、民族语言的声、韵、调特征,并归纳总结当地方言与民族语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的差异,针对研究的结果设置合理的普通话优化路径。小组成员按原定计划开展了语音基础知识的小课堂。第一堂课,依次对每个学员的普通话发音进行了测试及语音归档,并会在之后的实践中,根据归档保存的内容,针对每个学员的语音薄弱点进行重点攻关,解决个性化的固有问题。在活动现场,学员们参与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活动的尾声,小组成员组建了教学微信群聊,邀请学员入群,以微信群聊为线上据点,成立长期的“一对多”语言帮扶机制,在群里为学员进行答疑解惑,传达线上课堂的活动开展通知等。打破地域障碍,通过远程的方式实现对当地居民进行通行语言学习提升的常态化,不断提升巩固推普效果。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和志愿者向当地村民发放推普海报。大学生网报网通讯员 李静怡 摄
通过推普提升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水平,有助于发挥语言文化在创新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广告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电商、直播带货、新民宿等乡村产业新业态,将特色优质农牧产品凝练成“地理标志产品”,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利用语言优势招商引资、产销对接等,形成推普助力乡村产业新景观,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实现享受精神生活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可以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小组第一次进入乡村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形式多样,结合专业特色,无论是对乡亲们的普通话测试,还是有声有色的英语课堂,都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团队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细心制作调查报告,分析总结问题,开辟形式更加多样的推普实践项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38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