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成员赴襄阳实践队前往襄阳的枣阳市汉城非遗传习所学习粗布制作技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枣阳民间世代传承的-种手工纺织棉布的技艺,织出来的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手织布、家机布等。它选用当地出产的优质棉花为原材料,采用木质脚踏织布机纺织而成。
在学习中团队成员了解到粗布制作技艺有轧花、弹花、搓棉条、纺线、织布、染布……整个过程全由手工操作完成。在传承这项非遗文化的同时为提供了一些岗位,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
把握好这项技艺的每道关卡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队员们重点学习的有纺线、织布、染布、用布制成成品等。这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要掌握关键步骤,体会其中的精髓。在开始实际操作前,刘海伦老师会先为大家进行理论教学,从粗布制作的发展历程开始讲起,可谓真是历史悠久。同时还讲到了各种工具的发展演变历程,让大家对每项步骤所使用的工具有了一定的了解。粗布制作技艺每一过程都需要靠手工完成,复杂且时间周期长。
大家都认真仔细的学习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关于实际操作方面,大家最先学习的便是用织机来织布,这一过程看似繁琐,但操作巧妙,“巧手扎锦绣,靛蓝染春秋”,一梭一线最终构成这布匹,在刘倩老师的细心教导下,队员们都很快的学会了操作步骤。刘倩老师还教了队员们如何纺线,将所搓成的棉条纺成织布所需要的线,两位老师都说这一过程比织布更为困难,且需要更多的耐心,队员们在这一过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图为刘倩老师教学员织布。
染布也是及其重要的一个步骤,刘海伦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如何调配染料,染布的几种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刘海伦老师现场配制染料,并讲解所使用的原材料以及比例,这些燃料都是经天然的花草树木调制而成,成员们都感受到了这其中的神奇之处。刘海伦老师带“拾遗”队员们实际演练了扎染和型糊染两种染布的方法。刘倩老师教授了大家如何做扎染的造型,刘海伦老师教了大家如何做型糊染的刮板。
最后还体验了用布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刘海伦老师指导队员们做了布老虎和香包,在完成这两件作品之后大家又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了各种特色的作品。
图为队员们的作品展示。
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现今,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更具利益化的行业,愿意从事非遗行业的人不多,因此在传承人的选择方面具有困难。像刘海伦老师和刘倩老师这种一个家庭都作为非遗传承人从事相关行业的十分少,作为非遗传承人这项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为了维持生活,更多的是他们对这种非遗文化保持着一种热爱。为了更好的去传承非遗文化,要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学习和推广两位老师热爱非遗的品质,将非遗的文化内涵一代代传递下去。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发展战略,传承非遗技术可以丰富乡村的内涵,提升乡村的文化品味,让乡村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带动一些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餐饮业、文创等等的发展,能提升乡村的发展潜力。非遗也有利于带动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随着近些年对非遗传承的力度加大,更多的文化企业将非遗文化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设计出的产品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蕴含了古老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人使用、收藏的佳品;每道工序倾注了织女们的艺术构思,显现出民间艺术狂放、明快、浪漫的艺术特色,因此,对于乡村振兴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师们的合影。
这次实践中,大家了解到粗布制造技艺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刻感受到这项技艺中每一个步骤的不容易,同时也了解到非遗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是有好处的。队员们将以这次实践为契机,大力传播和发展非遗文化,为国家保护非遗的这项工程中添砖加瓦。同时要运用所学所感,以自身力量积极的投身到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中去,要在这一项项伟大工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好青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57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