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甘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赋能,2023年暑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再次出发,带领四只队伍共53位队员秉持着耐心学习、宣扬非遗文化的信念分别赶赴武汉、枣阳、黄石、黄冈等地共同感受非遗之美。在这里,同学们学习了汉绣、粗布制作技艺、阳新布贴以及宣纸烙画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假期。
图为阳新布贴传承人教队员们如何进行贴布剪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甘乐供图
此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先后前往武汉汉口文化体育中心王子怡汉绣工作室、枣阳市中国汉城景区的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汉城非遗传习所、黄石市阳新县文化馆、黄冈市黄州区胜利街老文化馆学习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队员们认真听取汉绣传承人讲解武汉汉绣的相关知识。通讯员詹瑾供图
对大多数队员来说,这样细致而又耐心的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次,由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亲自教授非遗文化知识也是首次。队员们对此次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都抱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图为粗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教队员们如何制作虎枕。通讯员王思雨供图
汉绣是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汉绣展览作品并讲解汉绣的基本针法和相关知识,通过针法的不断变化绣出绣面平整光滑,立体感强的刺绣图案。同学们在针法实践中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汉绣团扇。粗布制作技艺主要是由刘海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领成员们在四天的实践中,从学习系列理论知识到纺线织布实操,从手工制作布老虎、艾草香包到型糊染染色,同学们做出了香包、虎枕、帆布包等优秀的粗布作品。黄石阳新布贴由胡芳等省级非遗传承人带领队员们参观文化馆中陈列的各种琳琅满目的布贴作品,从简单的剪、贴、缝制出“福”字到队徽、校徽、院徽等图案的制作,整体气氛轻松愉快,给传承人和同学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在胡永恒等民间大师级工艺技术传承人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烙画历史、感受烙画之美。从绘制烙画底稿到临摹所喜欢的各种图案例如鱼和猴等动物,再到学习熟知电烙笔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队员们耐心学习烙烫技术,在底稿之上进行加工操作。在队长组织和合理分工下,队员们齐心协力烙烫制作出校徽等烙画作品。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也发生了许多令队友们无法忘怀的场景。“拾遗”志愿服务队黄冈宣纸烙画志愿服务分队队员朱浩然讲述到,这次非遗实践活动给他带来了非常全新和深刻的体验,除了接触到丰富的烙画题材、尺寸多样的烙画版型,让他最为记忆深刻的是相比于其它图案,校徽的制作实在是十分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队员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得益于传承人耐心地辅导和不断地鼓励以及队员们坚持不懈的信念、合理地分工协作,这幅校徽宣纸烙画在两天之内成功完成。
图为黄冈宣纸烙画传承人给队员们讲解宣纸烙画的创作过程。通讯员朱浩然供图
除此之外,在阳新布贴的队徽、院徽、校徽的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一次次突破自身技术的局限,积极请教老师传授新的针法,从笨拙的给字画描边到一针一针绣出徽章上的名字,甚至部分队员抽出午睡和晚上休息的时间去加班加点完成手上的作品。在制作香包时,从图案的选择到棉布花色的搭配再到缝合,每位队员都在尽自己的可能去呈现最好的作品,常常会因为到饭点而小声感叹时间的流逝,依依不舍的放下手上的布贴去吃饭。经过近一周的学习,队员们看到自己和团队做出的阳新布贴,纷纷感叹非遗文化的魅力和非遗传承人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匠精神。
各个团队经过近一周的学习和努力,成功做到了在实践中认识非遗、在实践中学习非遗、在实践中传承非遗。据悉,在此次“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中,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耐心指导,同学们积极学习和领略非遗文化,做到了将非遗宣扬出去、传承下去,让它历经时间的冲洗依旧璀璨不灭,同时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地创新和进步。除此之外一个个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他们亲身体会,亲自感悟非遗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青春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59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