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织梦小分队来到宁波市镇海区后大街社区开展以“巧手编蛋袋,追忆端午情”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介绍端午由来、交流民风民俗,学习编织蛋袋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创意手工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编织“文化梦”,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探索由来,历史中学端午
骄阳似火,在这炎热的三伏天里,实践队队员蒋雯婷带领孩子们回到了一个月前的端午佳节,从探索端午的由来入手,在历史中丰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具有“飞龙在天,吉祥如意”的蕴意。在实践队队员的介绍下,孩子们了解到“端午”二字本义为“中正”,来源于古代星宿中东方七宿“苍龙”在仲夏会升于天空正南中央,正中之正的现象。
端午节背后的历史文化相当丰蕴。为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实践队队员向孩子们进行了科普:端午其实起源于更早的时期,是出自祖先对龙图腾的崇拜以及仲夏“恶月”气候下的生活智慧。此外,实践队队员还讲述了端午节纪念的其他历史人物——“涛神”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的故事。端午的起源,真可谓是众说纷纭、说法各异。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讲解端午习俗知识
介绍习俗,交流会话端午
经过一番简单的交谈,实践队队员发现孩子们对端午的习俗了解颇多,比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等。在实践队队员的端午故事分享后,孩子们也被点燃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家端午的习俗和趣事。一时间,课堂变成了愉快活泼的“端午交流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少原本害羞内敛的孩子也被热闹的氛围感染,鼓起勇气举起了手,分享起自己在端午节的所见所闻。除了挂艾叶、吃粽子等活动,有的孩子还提到在自己的家里,长辈会给他们的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上“王”字,或者用朱砂蘸水写“午时符”,于正午时刻贴在门口墙壁上——有些看似在这个时代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习俗,事实上还在许许多多个家庭中传承。
图为社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回答
学编蛋袋,手指间织端午
为让端午文化实用性更强,孩子们亲手实践了其中的一项习俗——编织彩色蛋袋。在端午传统中,在孩子的胸前挂上彩色的端午蛋,有着祈福辟邪,让孩子平安顺遂成长的寓意。蛋袋只需要几根丝线便可以徒手编织,方法巧妙,为古人智慧的结晶。由于编法较为复杂,没有手工经验的孩子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志愿者们和热心的“编织小能手”的帮助下,也都得到了快乐的实践体验,感受到了同伴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
图为孩子们在编织蛋袋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助编织有困难的孩子
“看似熟悉的端午节仍有那么多孩子们所不知的知识,我们的活动的意义也就得以体现了——让孩子们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中魅力。”实践队队员贾舒贻这样说道。传统节日对中国人们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节日假期的数日,其中每个习俗的背后都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浸润人心。通过此次“巧手编蛋袋,追忆端午情”的活动,孩子们通过小小的蛋袋,感受蕴含其间的中国古代人民巧妙的智慧与美好的寄托,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端午,也知道了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传统文化也会历久弥新,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
图为“追忆端午情”活动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0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