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基因,为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2023年7月3日我跟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秉持着“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的宗旨,再度出发,走进阳新文化馆,访问“阳新布贴”非遗传承人,动手参与布贴制作,领略阳新布贴之精巧,探寻布贴传承之精神。
清晨,我同团队共十二名队员一起步行来到阳新文化馆,上到文化馆二层,便看到走廊两头摆放整齐各式各样的布贴制品,新奇美观、品类繁杂,每一幅都令我们忍不住驻足观看,随后步入布贴展厅,更是大开眼界。此刻,我还未曾了解到其制作之精妙,只感叹到它的美轮美奂。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阳新文化馆布贴走廊。(周雅惠 供图)
阳新布贴,俗称“粘花”,它的纹样图案来自于民间,是世世代代民间劳动妇女传承的结晶。昔日的农村都很贫穷,勤劳智慧的阳新劳动妇女把做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经馆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芳老师介绍,我们了解到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其最重要的特色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它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可谓是精妙绝伦,也更加感叹到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智慧。
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动手制作布贴,“福”字、校徽、院徽、团队标志、香囊等等,经过剪样、选色、拼贴、缝制等多道工序,终于初见成果。整个过程中,手指多次被针扎破,眼睛疲惫不已,腰杆久久难以直立。我在想,仅仅如此简易的布贴作品,就耗费我们如此多的心力,难以想象展厅、走廊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成品从构思、绘稿到选材、缝制、刺绣完成需要经历一个怎样漫长的过程,才能以如此完美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每一件布贴制品都倾注了手工艺人们的满腔热枕。
图为实践队员悉心制作布贴“福”字。(甘乐 供图)
面向社会,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创新设计,阳新文化馆的布贴传承者们紧跟时代脚步,除了传统的布贴工艺制品,也创作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布贴制品,带动了布贴制作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群众就业,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胡芳老师如是说:“我想把这些东西教会你们,或者是你们通过了解以后,从它的纹样、色彩、寓意、技艺等方面,把它利用起来,进行创作,然后给我们进行一个反馈或者交流,我觉得这样才是有利于阳新布贴的发展。我希望阳新布贴能够遍地开花,我在你们这些专业学生或者是学美术的学生、学校寄予厚望。因为阳新布贴不是我们阳新县的,我觉得是整个我们全国的。我希望,阳新布贴走得更远,就像小红袖一样走上天空,走到国外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这对于阳新布贴等非遗文化而言,难免失去了一批传承者。优秀非遗文化传承日益艰难,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如何才能发挥光和热?我们在面对非遗时,应当保持敬畏之心,同时又要与其拉近距离,自觉承担起传承阳新布贴、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的责任,以当代青年的“生力”与活力,将阳新布贴等非遗文化传承好、发展好。(通讯员 周雅惠)
图为实践队员与老师在阳新文化馆前合影。(甘乐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3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