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黄石阳新县,34度的气温灼烧着大地,阳光透过树叶映射在12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脸上仿佛挥洒的颜料一般耀眼。“拾遗”志愿服务阳新布贴分队浩浩荡荡的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带着蓬勃的生机和动力在前往阳新县文化馆的路上欢声笑语、顾盼生辉。
阳新布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属于民间实用艺术。在近三十个品种之中,下至童装上到嫁衣,从日常穿戴到庙观器物,都离不开布贴制品。阳新布贴通常将天上人间、山禽水族集于同一画面,用传承人的手艺创造出一幅幅洋溢着乡土气息,呈现出楚文化特征的文化瑰宝。我们来到阳新县文化馆,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芳大师一起去学习和了解这项优秀的非遗文化。
图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芳给实践队员们介绍传统布贴作品。通讯员 甘乐 摄
通过非遗传承人胡芳给我们介绍一件件阳新布贴展品,我们了解到其实许多的阳新布贴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妇女的期盼和祝福,她们通过布贴的手法将这种精神寄托在一件件作品上。由于阳新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逐渐形成了一块独特的文化地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普通百姓无法用到精美刺绣,只能将几块布料“缝缝补补又三年”,阳新妇女们将日常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片脚布料做成各种图案的摸样来缝补在衣服上。这充满乡土民间气息的手艺便在无数代人的传承下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刺绣工艺艺术。
胡芳大师给我们介绍到,布贴可以用来做许许多多的作品,其中儿童和婚嫁以及宗教是涉猎最广泛的,例如儿童中的花鞋、书包、肚兜、马甲,婚嫁里的披肩、床沿、荷包、修鞋,宗教用品的蒲团、香袋等等,在这些作品里面含杂着妇女们浓厚的心愿,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万代富贵”,是由一个“卐”字(“卐”即“万”)、烟袋(“袋”谐“代”)和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即意在“万代富贵”。我们在听胡芳大师介绍的过程中并不感觉疲倦反而越听越有精神越听越有感触。没想到这每个小小的作品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寓意,一面感叹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聪慧的同时,也在感叹这种精神和工艺传承下来的来之不易。
经过队长和胡芳大师的沟通,我们来到了阳新县文化馆的手工艺人工作区和系列展品。当走进这间“玻璃房”时,眼前的场景无不让我为之震撼。绝佳的采光和一幅幅巨大的布贴作品引入眼帘。这群传承人们仿佛并没有被我们所打扰,只专注于眼前的一针一线。低垂的眼镜、五颜六色的细线、精美丰富的色块图案、稳定细致的双手,这一切的一切都再告诉我:每一幅作品要经过怎样漫长岁月的打磨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幅作品都是传承人耗费多大的心血和工匠精神才能完整制作出来。
平静的面庞下却在心中激起惊涛骇浪,在我们轻声细语的议论和感叹之后,静静的走出工作区,来到了字画展览区。
图为非遗传承人正在阳新布贴办公区域绣制作品。通讯员 甘乐 摄
不同于刺绣,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布和线共同创造出来的,金色、白色的封边,多彩绚丽的字符,在欣赏匠人的亲手制作后,更加的感叹作品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很难想象到那些渐变的颜色,精美的图案是他们用多少的智慧,多精妙的针法才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让我在保持敬仰之心的同时也和它拉近了距离,也让我看到这些非遗文化逐渐走向失传的边缘而感到悲伤。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努力寻找可以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方法,要想要大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需要四面八方各个的努力,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更好的学习非遗,投入到非遗的保护之中,增强大家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真正的给非遗文化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甘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6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