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蓉华微漾”小队到温州市永嘉芙蓉村开启了探学访问的第一个旅程,学习到了当地浓厚的清廉文化。
仔细阅读柱梁上的文献记载后,我们了解到,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历时一千多年。整个村落呈四方形结构,坐西朝东,主体布局运用了风水堪與中“象”的思想。古建筑群多数由寨门、民居、宗祠、牌坊、庙宇、路亭等组成。寨墙则以不规则块石垒砌。辟寨门七,其中东门为三间二层之木构建筑,村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建造。
芙蓉村的布局大有深意,是按照“七星八斗”的格局建村的。此规划布局既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又突出“利为战”的目的,有利于确保村落的安危。
随着宋廷南迁,永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宗族为生存方式的村落更加迎合了宋代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兴,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随之形成。耕读文化作为早期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氛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是士人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耕种与读书于此相辅相成,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向往自然的生活方面,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受孔孟、老庄之道影响,楠溪江历代先人都很重视礼乐教化,期望后代儿孙能“光宗耀祖”。在宗法制的传统农村里, “耕读传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陈氏大宗祠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统计显示,历史上从芙蓉村走出的大小官员近300位,官职最高者做到了南宋左宰相。南宋时期,芙蓉村曾经有18人同朝为官,以是,村民尊称他们为“十八金带”。但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官职高。村民骄傲地介绍说,当时他们在做官时都是十分清廉,并且受到了皇帝的赞扬,赏赐每人一条金带——官带在腰部,金带系于胸。如今,我们仍能在历经800多年时间的容图上仰视他们昔日奕奕的风采。
“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是芙蓉村宗族的传统,世代相传、深谙于心。他们不仅期望子孙能够入仕,还要求做清廉的好官,在国家危难之时更要挺身而出。历史上芙蓉村培养了许多忠臣良将,这些都得益于芙蓉村注重培养后代品格性情的优良教习传统。芙蓉村《陈氏宗谱》记载:“凡吾族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为农者须勤耕贸迁,以成家业,即甚贫乏者,亦宜清白自守,切不可习为下流,玷坏家声。”读书进仕被写进宗谱,足见芙蓉村陈氏宗族对教育的重视。后来到民国时期,村中仍有10多人考上黄埔军校,有的还身居要职,村中的将军屋就是见证。
下午小队探访了陈虞之纪念馆。作为南宋抗元名将,陈虞之很好地代表了芙蓉古村的清廉爱国文化。南宋咸淳元年(1272年),陈虞之时任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勘,积阶承议郎。善书画,工墨竹,以忠义自许。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十一月,参政阿剌罕、董文炳率元军下处州,进抵瑞安府(咸淳元年八月改温州为瑞安府),嗣秀王、浙闽广察访使赵与爨率众迎敌,鏖战四十余里,步帅观察使李世达等百八十人死之。府城被围,小校李雄开门纳外兵,与爨和守臣方洪率众巷战,兵败均慷慨死难。虞之闻讯,会同族侄陈规,率乡人千余在瓯江北岸绿嶂垟继续抵抗,因寡不敌众,退至楠溪芙蓉崖据险坚守。元兵攻崖,屡为所败。越二岁,觉宋祚已尽,仰天恸哭,遂策马跳崖殉国,子侄妻子乡亲八百余人全部英勇牺牲。
走出纪念馆,行至村寨外墙,墙上设置了许多寨门。其中以“车门”最甚。车门是指朝东的大门。车门结构恢弘,跨进车门的一刹那,我们感受到来自古村由内而外散发的威严、历史脉搏的跳动。据村里人介绍,进入车门有森严的规定: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因为芙蓉村是抗元民族英雄陈虞之的故乡,出于对英雄的尊重,大家严格遵守着进车门的规定。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明纪以自守,怀德以自重,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严肃的生活作风,不断夯实廉洁自律、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意识,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为基础,努力传承发扬芙蓉的清廉文化,若芙蓉拒霜,永筑清廉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8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