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焦裕禄同志工作过的地方”,这是大多数人对兰考的印象。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深入了解并宣传焦裕禄精神,7月16日,东北大学理论之光社会实践团一行7人来到兰考,聆听群众的声音,了解他们口中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
一种信仰:恒久不变的发扬
兰考是河南省直管县,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全国红色文化名城。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是夏天的热浪,映入眼帘的是拥挤的人群。兰考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用双手和智慧改变人民的生活条件。时隔五十三年,当我们走在兰考的柏油路上,依然能感受到焦裕禄的工作过的痕迹。
一路走来,同学随处都能见到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兰考”那样的标语,走进为民服务中心,信访局,外来人员接待处等相关工作单位,更是处处都能看到“亲民爱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焦裕禄精神的宣传标语,员工办公室的墙上也常会有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展板。同学们感到,焦裕禄的影子在兰考无处不在。
实践队员在采访为民服务中心的刘主任
“我们为民服务中心把各个部门如民政局、税务局、 电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基本职能都集中到一起,方便市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续办理。”为民服务中心的主任对同学们说着,一遍指着墙上的焦裕禄精神,眼里有笑意浮现,“我们定期会对员工进行培训,注重对前的市民的服务态度,并且设立了相关制度,让市民们对受到的服务进行评分。员工们时刻谨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是焦裕禄精神的延续嘛。”
经过走访,以及初步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发现,当地的民众,不论老少,几乎人人都对焦裕禄略知一二;更有不少的人,能将焦裕禄的精神以及事迹娓娓道来,这种情况在这个不大的县城并不少见。时隔53年,焦裕禄在当地的影响依旧超出同学们的预期。每当问到市民平时是否会去焦裕禄纪念馆看一看, “当然会去!”几乎是所有人们的答案。
一腔热血:为了兰考的明天
2014年3月18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开门见山:“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焦裕禄作为党的好干部,他的精神在当代又有怎样的力量。7月19日下午,实践队员们来到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张庄村。队员们路过下马台沙丘,曾经风沙最严重的大风口,经过此地的无论文武官员都不得不下轿、下马,如今已是平坦宽阔的黄土路。队员们沿着这黄土路,来到焦裕禄学用示范基地,参观四面红旗纪念馆,听老人讲述焦裕禄与四面红旗的故事。
焦裕禄初到兰考,寻找除“三害”的办法。正遇到正在添坟的张庄村民,交谈中了解到,他老娘的坟墓每年冬春季节都会被风刮的棺材外露,为此,他将坟周围深挖,将下面的於土翻出,压在坟的沙上面后,坟墓再也不被刮起。焦裕禄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贴膏药”、 “扎针”的治沙办法,从实践中总结了“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於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才能根治风沙的危害”三条治沙经验,组织群众在此翻於压沙,并在这里召开治沙现场会,向全县推广治沙经验。
当时双杨树村有一个顺口溜,就是描写那时艰难生活的:“早起一个淀粉馍;中午面条捞不着;晚上汤,照月亮,小孩喝了光尿床,劈头劈脑三巴掌,别骂爹,别骂娘,只骂上天不给粮。这不仅是双杨树一个村的写照,在当时的兰考,大部分的村子都和双杨树村一样,深受“三害”困扰,村民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从老人的口中我们得知,焦裕禄走后,翻於压沙依旧进行了整整十年,沙丘变成了槐林,周围的沙地变成了良田,昔日的大风口变成了今日的粮仓。“我从那时走过来,参与过翻於压沙,”老人脸上带着追忆的神色,他现在在四面红旗纪念馆工作,每当人们问起,还会给人们演示翻於压沙的原理和方法。“我从十六岁就从家里出来,当时饭都吃不饱,一亩地平均打8斤麦子,当时从未想过有今天的生活。”
四面红旗馆的老人为队员们讲解
一个榜样:拥有无穷的力量
在采访过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后,队员们把采访的对象转向兰考的群众们。队员们常常会问到“您怎么看待焦裕禄?”您了解他吗?”“能否帮我们填一张问卷呢?”有些市民的脸上表现出一些疑虑和不信任,每次队员们都需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此行的目的。而多数的市民还是热心的配合,积极填写问卷。
从回收的一百份问卷中统计可知接受问卷调查的市民中知道焦裕禄的占100%,有83%的人对焦裕禄事迹的稍有了解 ,8%的人表示他们对此非常了解,其几乎全部为中老年人。在问卷中提供的辅助选项的帮助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大致找出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思想。但全部准确说出的仅占16%。当被问及当代是否还需要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时候,几乎所有人表示需要!当问到是否愿意参加学习焦裕禄的相关活动时83%的人明确表示会积极参与。少部分人表示强制才会参与。可喜的是,表示会积极参与的人当中绝大部分是20~30 岁左右的青壮年,他们表示认同焦裕禄的精神,
兰考的夏天,太阳不至于用毒辣来形容,却也炽热刺目。而焦裕禄纪念园却从不寂寞,来往参观纪念的个人和组织络绎不绝。纪念馆里也是人来人往,来参观的人们或低声轻语,或驻足观看,时隔53年,不再是艰苦的革命年代,也不再是风沙肆虐的兰考县,可是兰考的人们从未忘记他,更未忘记过他的精神。
队员们在进行问卷调查
把小我放在一旁,把人民记在心间,这是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的信念。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这些精神,在兰考人民的心中,都真真切切,绝不是说说而已。焦裕禄同志53年前种下的泡桐如今已是参天大树,53年前种下的精神和希望,如今也已是遍野春花。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成为河南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如今的焦裕禄,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他拥有神奇的力量,带领兰考人民彻底告别昨天,迎接美好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