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代报苏州7月9日电(通讯员 王心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感“蟹”有你实践团10余名师生共赴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感受阳澄湖文化馆散发的独特“蟹”文化魅力。
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实践团成员在学校大门口进行出征仪式,出征仪式由指导老师致辞,希望在此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积极奉献、吃苦耐劳,深刻感受“蟹“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希望成员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在实践团发光发热,在保证自生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实践中来,多多体验,多多感悟,才能有所收获。仪式的最后,所有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合影,预示着接下来的实践即将开启。
大闸“蟹“文化馆工作人员已提前准备就绪,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无比的”母蟹“,旁边播放着”蟹”文化的纪录片,记载着”蟹“的前世今生,移步到旁边的拐角处,实践团与“蟹”的文化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以大闸蟹为主题开展,通过“蟹起阳澄”“蟹韵风雅”“蟹的成长周期”等详细介绍了蟹文化,蟹产业,蟹科普,关内更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成员们更直观的感受到“蟹“的生长环境与周期变化,同时还打造了沉浸式”蟹“文化主题体验空间,让游客们可以更直观体验到阳澄湖蟹文化之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文化馆3D体验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心艺摄
湖之独特
前人云“绿浪涌起波连波“,自古以来,阳澄湖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抒发情感的对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到,从春秋吴越到江南渔耕,再到今天的”蟹“文化,阳澄湖湖水清澈,景色迷人,湖边芦苇丛丛,这既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也是休闲娱乐的圣地。同时阳澄湖也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自然将恩惠授予了这片美丽的湖泊,造就了水中独特的营养成分,给大闸蟹良好的生态环境;食料充足,丰富的水生植物,大大提高了水体的自净功能,使水体清澄透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阳澄湖水底的土质与泥沙坚硬,给蟹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脚上的绒毛与泥浆接触,保持了天然的金黄色,蟹腿的毛长而黄,根根挺拔,湖底水草丰茂,螃蟹爬行时腹部被水草洗刷,贴泥的腹部洁白如玉,没有黑色斑点,造就了“青背”“黄毛““金抓”“白肚”四大特征,古代诗人苏轼就曾以”诗“换”蟹“,可见蟹的鲜美。
图为阳澄湖文化馆为队员讲解阳澄湖的由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心艺摄
品蟹味
跟随着文化馆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蟹”的另一个板块——品蟹味。
据讲解员介绍到,在春秋时期,苏州蟹的面试,唐宋两朝,蟹的兴起,已经成了不可多得的贡品,后来吃蟹成了每年秋天必不可少的一件雅事,吃蟹、赏菊,古人生活好不快活。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墙上“蟹有三不食”这几个字映入眼帘,“不吃死蟹、不吃生蟹、醉蟹、不与浓茶、柿子、橙子同食”,这些食物都不能与蟹共同吃下。同时,在吃蟹的过程中,可以巧用“蟹八件”,享受“文“吃,蟹八件有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等八件,也可以“武吃”,直接上手,据说,在晚清时期,富商嫁女也多用金子打造的”蟹八件“,可见蟹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不同时节的蟹,也有不同的做法,但金秋时节的蟹味道最为肥美,多伴以醋,共同食用,蟹的美味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领导人将蟹设成国宴,招待外国友人,征服了无数美食爱好者的味蕾。
图为阳澄湖文化馆为队员讲解大闸蟹的生长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心艺摄
传蟹艺 绘蟹雅
最后,成员们来到了多媒体教室,270°大屏幕上播放着苏州特色“吴歌”,吴歌的歌曲清新,曲调委婉,伴着吴依软语,听着让人心痒;屏幕上的渔民们,撑着船,嘴里哼着吴歌,夕阳西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成员面前,“乡情意浓,渔歌唱晚”,这正是渔家人曾经最熟悉的场景,文化馆通过科技与艺术化的手法,弘扬了阳澄湖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广泛关注。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多爱用水墨画的形式描绘蟹,其中,最具代表的沈周先生,阳澄湖名人,创建了吴门画派,阳澄湖人民也在大力发展“沈周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让更多的人看到阳澄湖蟹文化,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多多探索,多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优秀文化,去挖掘,坚持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奇迹。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阳澄湖文化馆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心艺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5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