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代报苏州7月8日电(通讯员 徐淑名)为深入了解阳澄湖大闸蟹浓厚的历史文化,2023年7月4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位于阳澄湖(消泾)的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对蟹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学习。
走进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的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硕大的大闸蟹,灯光模拟着水中波纹,耳边传来潺潺的流水声,摇曳的灯光和喷洒的水雾使人身临其境。看到这些心底不禁泛酸,白天蟹农顶着烈日打捞水草、投喂螃蟹,夜晚还要披着月光薄纱捕捞大闸蟹。没想到平日里餐桌上的大闸蟹都是蟹农们用汗水换来的成果。
图为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的展厅大闸蟹模型通讯员 徐淑名摄
在参观长廊时,讲解员介绍到我国关于大闸蟹的历史已达5000多年。巴解是第一位食用大闸蟹的“勇士”,在大禹治水时期,大禹到江南治水,派遣了壮士巴解去监督工程,夹人虫(大闸蟹在几千年前被称为“夹人虫”)严重妨碍工程,巴解就想出了一种办法,即在城边挖一条围沟,然后往围沟里面灌入沸水,夹人虫就会被烫死。巴解尝了死后的夹人虫,发现十分美味。此后夹人虫便成为了人见人爱的美食,大家为了感谢巴解,就在“解”字下面加了个“虫”,随后人们便称夹人虫为“蟹”。
在长廊中有着一个放大版的捕蟹装置(蟹笼)模型,实践团成员纷纷走进蟹笼体验了一次当大闸蟹的感受,在昏暗的笼子里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想赶快逃离。在蟹笼两边介绍了大闸蟹的成长过程,大闸蟹的一生共有7种状态:受精卵、溞状幼体、大眼幼仔、仔蟹、幼蟹、黄蟹和成蟹。在各个状态的介绍牌旁边,还有着大闸蟹状态的电子模型。在蟹笼旁边有一座小桥,水中还有一位笠翁乘着扁舟在水中捕捞大闸蟹。走近发现水中还有一个个大闸蟹模型,一只只大闸蟹在水中逃窜,有的躲在石头后面,有的躲在荷花下面,还有一些比较愚笨的在荷叶上张牙舞爪,仿佛在说“快来抓我呀”。
图为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体验捕蟹装置通讯员 徐淑名摄
多媒体“水立方盒子”,以360度的画面向大家展示了阳澄湖从田野与村落逐渐演变成为湖的过程,为大家讲述了阳澄湖的起源。随后的视频片段,带领实践团成员潜入湖底的世界,亲眼观看了大闸蟹的成长之路。屏幕里的大闸蟹张牙舞爪,向大家炫耀着强壮的身姿。正是有着阳澄湖这片水质肥沃的湖泊,才能培育出“蟹中之王”。
图为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观赏多媒体“水立方”通讯员 王浩摄
实践团成员对长廊的展板上的“全蟹宴”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正所谓“食”代青年,与你“蟹”逅,大家看着各色各样的菜品纷纷咽起了口水。中国古代的吃货精神足够震慑四海八荒。春秋战国时期大闸蟹便进入人们的食谱,《蟹经》和《蟹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本关于大闸蟹的专著,里面介绍了当时的许多种精美蟹馔。大闸蟹接受度较广的使用顺序为“一肚二盖三砣四足”,摘除蟹脐、盖、肠、腮、心、胃后,先食用膏黄,蟹肉,再吃蟹腿,事先摘下的双鳌则留到最后食用。大闸蟹有四处不能食用,分为别蟹肠、蟹腮、蟹胃和蟹心。食蟹也是有禁忌的,不能吃死蟹,不能吃生蟹,不能和浓茶、柿子同食。
图为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观看“全蟹宴”通讯员 徐淑名摄
参观学习完文化馆后,感“蟹”有你实践团在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大厅进行了合照。蟹文化馆不仅促进了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进一步带动了蟹产业发展。赋能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当代青年人应更好地将乡村振兴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勇于创新、不忘传承,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图为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的合照通讯员 徐淑名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6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