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早晨,空气中的闷热还未显露,风带着阳光浅浅的温度拂面而来,鳞次栉比的民宅在东方勾勒出一条参差不齐的天际线。天际线后慢慢变亮的云,逐渐逼退凛冽的长夜。瑰丽的云朵翻卷着,流动着,仿佛是在画布上肆意地涂抹着最饱满的油彩。
我们就这样融入了这片夺目的油画。
7月12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传承红色基因·追逐青春梦想”实践服务队从内江出发,途经平原与重山,历经四个小时的车程,终于站在了巴中的土地上。为了实践种子落地生根,早在12号之前,团队成员已经开始了持久的准备,查资料、计划路线,策划书从五页精细化到二十四页,提前准备宣讲内容与拍摄主题,打电话预定活动场地与食宿,这一切的奔忙都是为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向着红军之乡前进。
巴中,是红军入川第一城,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西进转移,历经艰险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为了大部队的立足生存,1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翻越巴山险水、蹚过积雪荆棘,抵达通江两河口。巴中的红色革命历史就此开始,也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红军之乡”。其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遗址使巴中市弥漫着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吸引着全国各地爱国爱党人士前往调研学习。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正是想要依托巴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在时代脉搏中唤醒红色记忆,转化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养料。
通江河流淌着红色记忆,大巴山铭记着革命英灵,巴中背靠通上天空的山脉,这座城市在历史中成长。它承载着三国的浓墨重彩,传递着汉唐的繁荣盛世,抗战的烈士又在其上留下了黄金般璀璨的一笔,如今它又承载着历史向未来走去。
车辆渐渐驶入巴中城区,它的样貌逐渐显现在我们眼前。战争固然已经隐没在时光深处,革命留下的文化古墙,却以另一种形式融进了城市的骨骼——那些低矮的砖瓦小楼,有许多是嫁接在石墙上的产物,一叠垒着一叠,如同烧不尽的野草一般分布在巴中的各地。于是,经过现代精细打磨和拼接的石块托着用从前潦草堆砌的泥墙,构成了巴中革命老区最司空见惯却又最与众不同的风貌。砖瓦在面对来自敌人的枪炮时,无疑是脆弱的,但要彻底抹杀一个事物的存在,也是困难的。总有一部分顽强的内核,任凭时光的洪流如何冲刷,仍然带着坚韧的力量伫立在那里——就像是这些小楼,又似那些内涵的历史。
此次活动第一站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进入场馆前,有一道势若冲天的陡峭楼梯,我们迎着烈日一步步攀爬到顶点,博物馆才终于显出全貌。红色的大门上镌刻了邓小平写下的博物馆名字,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共分为十五个单元,记录了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到撤离根据地近两年半的时间,一件件跨越历史与我们见面的革命文物,讲述着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用鲜血浇灌这块土地、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在红军石刻陈列园内,红军石刻标语文献精品有百余件,是“中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红色旅游发展的珍贵资源”。这些刻印一笔笔、一划划,忠诚地记录历史,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就这一点来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
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就像是翻阅历史写就的书籍,每个文物都曾鲜活明亮,每道刻痕有自己的故事。但再厚的书,都会有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再难忘的故事,也都会有结束的时候。博物馆的参观告一段落,我们的旅程仍将延续,但是回忆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伴随于我们成长,从不落幕。
岁月变迁,一个个故事被留下,成为了最珍贵的宝藏。它们承载了历史的沉淀、人生的感悟、文明的传承和生命的意义。而今,我们将沿着前辈的脚步,去传承这红色的基因,去追逐那青春的梦想,去书写,去创造自己的历史。
我们的故事,从今天开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7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