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黄山7月14日电(通讯员 万晓雅)人的一生有多少次旅行呢?无数次的进进出出是对于生计的旅行,而行囊装满和内心向往则是对于外界的探寻,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在2023年7月3号上午,我也迎来了我的第一次三下乡活动。那天阳光正好,我们坐上去往安徽黄山的高铁,高铁很快,但是不及我对于黄山这个地方的思绪之快。初入这一方天地,要不是有“中国十大秀美之城黄山欢迎您”这一标语的存在,我恐怕会不自觉地认定这里是我的故乡,这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也让我对于这个地方增添了一种亲切的感觉。黄山多山,绵延不断的山群,近乎澄澈的蓝天白云,这种种都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好景色。
经过半天的休整,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一天的行程——前往云贤堂,体验非遗项目。我们团队一起完成了徽墨描金和非遗瓦绘。
图为徽墨制作老师讲解锤墨片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晓雅 提供
图为非遗瓦绘特色作品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晓雅 提供
不过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徽墨描金。徽墨描金前,有一位稍显年轻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为我们讲述了徽墨的制作,说来有趣,他是一位四川人,且在附近开着一家民宿,却在兴趣的驱动下选择了非遗文化传承人。他讲的十个制作步骤让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复杂与精致,同时也深觉这类文化传承之不易。
图为压制墨条形状、花纹图案的模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晓雅 提供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并未体验全部制作步骤,而是由那位有趣的徽墨老师给每人发一块墨条,上面刻着“金不换”和制作者的名讳,而我们要完成的则为描金这一步。
图为团队成员万晓雅在进行徽墨描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晓雅 提供
两面是都要描的,但是这两面的镌刻方式却是不同的,“金不换”那面的刻印是向下凹的,可以采取用画笔蘸取金粉颜料一点一点的按在刻字的明显凹槽处,让颜料如水流般由凹槽的高处流向低处,重复几次这样的动作,直到金粉颜料在凹槽中填充几遍、覆盖几层,让“金不换”这三个字金光闪闪,神采奕奕才算最终完成。当然就算是不小心将金粉颜料溢出凹槽也没有关系,那位有趣的老师也会用橡皮一点点擦去不完美的痕迹,让那几个大字不会为瑕疵所伤。描完“金不换”,接下来就是描制作者的名讳,这些字的镌刻方式与“金不换”可不相同,这些字是凸出来的,不可能运用点描的方式,只能蘸取少许颜料逐步描在凸出的字上,但是一旦我将笔尖小心地靠向那凸出的字上时,手就会止不住的开始抖动,想要克制生理反应却也无济于事,只能任由抖着,描向那行楷的笔画,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笔尖的金粉颜料画出了本来凸出的字的边框,颜料从凸出的字的笔画上由上而下的流向凹槽,那凸出的最高端就像是分水岭,金粉颜料就像喜欢从高向低的水流似的被分水岭分得朝东南西北流去,见此情景,我也不由得心冷了一截,因为在画这面之前,老师就说过由于凸出字迹的其余凹槽部分与橡皮接触面的很少,再加上难以修改的难处,所以这面一经画上就没有办法擦除。但是我仍然努力补救,终于在前几个字都画得不好看的情况下把最后一个“製”画得还看得过去,在画完后看了看同伴的再看了看我自己的,只能说有的时候心灵手巧也是一种天赋,虽然我的不如他人精致,但是学会接受瑕疵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包容。
徽墨描金真的是一项令人体验不错的非遗项目,闻着墨条散发的幽幽墨香,回想着这一天的行程,只会不自觉地回想自己小心翼翼的模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0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