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屈原在《离骚》中的一句诗,其描绘的唯美画面好像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楚文化的浪漫之处,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描写,但却能深深的打动我们。在古代,现在的湖北省就是以前楚国所在的地方,而楚国最鲜明的特征就极富浪漫主义的楚文化,其代表人物就是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离骚》就蕴含着楚文化的精髓。而现在楚国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笔,可楚文化却随着人们的世代相传而不断的发扬
和传承,汉绣就是楚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这一次的三下乡实践中,我很荣幸来到了中国汉绣传习馆学习汉绣,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感受颇深。
图为王子怡老师向“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介绍团扇。中国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彭冬旭 供图
汉绣源于楚国刺绣,文脉源远流长,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流变,一直传承到今天,我们这次是跟随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老师学习汉绣。王老师首先向我们讲解了汉绣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了汉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脉络根植于我们心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王子怡老师从审美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我认为,审美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体现在我们的穿衣打扮,也在我们的价值观念里。而王子怡老师提出的“时间审美”更是带给我无尽的思考,我们对于时间的运用和把控何尝不是我们审美价值的体现呢,分配时间、利用时间都需要我们从自己审美的角度出发。
除此之外,王子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绣品,有栩栩如生的鸳鸯戏水、也有花团锦簇的寿字图、还有惟妙惟肖的金鱼戏水,这些绣品堪称艺术珍品,还有曾经跟随老师出国展览的楚天神鸟,都是精美绝伦的汉绣珍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艺术的创作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审美特点,才能创造出吸引人的艺术作品,才能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王子怡老师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一副汉绣春联,春联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八个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却是用鸟篆所写的,辅以汉绣技艺,好似赋予了这些字活的灵魂。
图为王子怡老师指导队员针法的使用。中国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彭冬旭 供图
我们学习的是绣团扇,上面的图案是王子怡老师以前创作的朱雀鸟,象征着财富和顺利。老师提供的只是图案,填色由我们自己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搭配,老师也会给我们一些建议,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审美的体现,大家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绣品,也对汉绣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完成一件作品的不易,针法的使用、颜色的搭配、需要大量重复的动作,还有酸疼的脖子和模糊的眼睛,都是我们每一个队员经历过的,也正是这些切身体会,让我们对非遗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有义务去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发扬,才能一直保持活力流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93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