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南通7月9日电(通讯员 胡梦新)6月30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为了拾山歌之遗,寻乡音之韵的目的决定前往南通市海门进行实践活动,为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此次活动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将陆续开展非遗文化展示、非遗传承讲座、非遗技艺体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活动伊始,团队前往南通市非遗色织土布技艺场地,今年年近六旬的陆晓冉出生在纺织世家,是南通色织土布第四代传承人。她的曾祖母张氏,民国初年在南通女工传习所随刺绣大师沈寿之姐沈立学习刺绣。外婆瞿淑婉,随母学艺纺织刺绣皆能。和陆晓冉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南通市非遗色织土布技艺是江苏省南通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为团队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彭雷 供图
色织土布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其特点是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和手工编织的土布,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纺织品。色织土布技艺传承于南通市的农村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传统的色织土布工艺包括蓝染、红染、紫染等多种色彩的染色工艺,以及编织、绣花等工艺技巧。在色织土布技艺中,首先是选择优质的棉纱或麻纱作为原材料,然后将其经过细致的纺织处理,编织成不同的图案和纹样。接下来,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通过手工染色的方式将土布上的图案进行彩色的染色。色织土布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耐心细致的手工操作。制作出的色织土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功能,可以制作成衣物、家居用品等各类产品。南通市非遗色织土布技艺作为一项独特而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加强传承与创新,南通市非遗色织土布技艺得以继续传承并走向更广泛的市场。
随后,团队来到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工艺地,见到了代表性传承人陈宝龙老先生,通过访谈了解葫芦在我国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皇室贵族、民间百姓都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古有宝葫芦之称,承载着历史、民俗、技艺和智慧。
团队和陈宝龙先生的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彭雷 供图
传统的戏曲成为了活动的一大亮点。戏曲艺人们用灵巧的唱功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幕布上。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戏曲的精彩演出,还可以了解历史文化,戏曲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递着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戏曲表演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彭雷
除此以外还具有艺术表现力强,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能够通过音乐、唱腔、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情感和故事情节。
然后团队前往包场高级中学,宣讲了关于制作葫芦的相关信息,当地特色的宝葫芦技艺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专门搭建的制作葫芦展示区,参与者们可以亲手体验制作手工艺术的乐趣,感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同时,团队人员还通过现场讲解,向大家介绍了宝葫芦的历史渊源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杨周波向同学讲解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宇涛 供图
这些葫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参与者们通过现场体验,学习了如何用葫芦将各种造型和图案刻写出来。葫芦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通过动手制作,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徐楸妤和同学展示制作的葫芦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宇涛 供图
通过这些展示和体验文化遗产的活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点燃,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了民众的生活,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三下乡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参与热情。通过这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创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为团队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彭雷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00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