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为国捐躯英烈,追念英雄不朽事迹。尼山嵯峨,泗水泱泱,英雄功勋,千秋永昌,为深入了解和感受尼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弘扬坚贞不屈、坚持真理、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2023年6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在尼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深刻学习了尼山红色故事,从中体会到了尼山的红色革命精神的血脉传承。团队以“旅游+红色实践”的形式在这里,弘扬革命事迹,缅怀英雄先烈。
据了解,尼山区是鲁中与鲁南交界的百里山区,是抱犊崮抗日根据地北部的屏障,范围包括曲阜、滕县、泗水、费县、平邑等地。1935年,以田黄为中心的邹东(尼山)抗日根据地形成,1941年,壮大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并一度成为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司令部”。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小山战斗、孙徐战斗、罗头伏击、长座突围等100多次战斗,共消灭日伪军3万多人。
尼山苍苍,红韵留长
当实践团队初抵尼山区,他们立刻被一座矗立的标识吸引,那是“红色十八趟”。这个标识引导队员们想象起关于革命的故事,并勾勒出无限遐想。实际上,“红色十八趟”的来由是尼山的崎岖地势,这里的河流或深或浅,无论是人还是马匹,每次穿越都需要经过十八次,因此得名。在搜集了相关背景资料后,实践团队加深了对“十八趟”精神的理解,并发布了一段短视频,希望借此传播尼山红色文化。
实践团队在深入尼山区的旅程中,面临的并非坦途,而是蜿蜒曲折。周围的茫茫环境使队员们仿佛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红色的山歌,红色韵味更加浓烈。
为了进一步了解尼山区红色文化,实践队员们采访了一位淳朴、和蔼老伯。据老伯介绍,1938年11月,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师长陈光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派兵去山东”的指示,率部挺进鲁南山区后,开辟了以十八盘山、十八趟为中心的尼山区红色抗日根据地,并且这里的人都很勤劳,非常的爱党、爱国。实践队员并不满足仅仅去听尼山故事,将自己想要真真正正去实践的想法告诉了老伯,帮助老伯做一些农活,切实的体验尼山的生活情况。一个小时后,老伯为实践队员们一人送了一瓶矿泉水,实践队员们喝出了浓浓的红色味道。
英雄血脉,千古传承
面对革命烈士纪念碑,实践队员油然而生一份敬重的感情,眼神变得坚毅起来,纷纷向纪念碑敬礼。纪念碑周围有一入党宣誓词,实践队员史瑞桐主动占到了它的对面,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声音,话音刚落,附近的居民随之鼓起了掌声。这是一座有灵魂的纪念碑,承载了尼山革命英烈说不尽的话语。
走进红色纪念馆,实践队员们便被迎面的沙丘地图勾住了魂,讲解员说,这便就是尼山区革命根据的全貌,那座最高的山,发生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实践队员内心的红色意识全然觉醒,不由的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将这一段珍贵的精神遗产记录下来,并在最后附上一句,英雄安息,强国有我。
实践队员认真学习了当时革命形势图,讲解员娓娓而谈:“这幅图展示了1942年鲁南根据地的概况,图中尽收眼底的仅剩下抱犊崮根据地与尼山抗日根据地,这两处土地的坚守,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队员随着把当时的革命路线的记录下来,稍后仔细研究、共同讨论,无不感慨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伟大的革命精神,寻访这些历史点滴,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初心的模样。
寻访旧址,血脉流芳
遥远的地方,其实都在人的心里中;革命的精神,其实早已根结于人们的血脉。实践队员深入红色教育基地,探访了古村落旧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暗礁险滩的年代:电报机、三八大盖、头盔、长矛……实践队员队员入迷的听讲解员介绍,学到了很多尼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故事。然而他们并不满足纸上的讲解,更要和参观的老党员深入交流,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让红色血脉流芳千古。
实践队员激动的心情再也按耐不住了,他们和尼山守护人王大爷做了最后的道别,临走的时候实践队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说到:您辛苦了!我们一定会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的!他们以灿烂的笑容为路途的终点,但同时也是红色血脉传承的起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04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