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7月5日电(通讯员赵天扬)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蟹农的共同努力下,“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已经名扬天下,蟹产业日益蓬勃发展。但在华丽的外表背下,蟹产业的发展面领着诸多问题,专业知识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已成为蟹产业转型升级最大的挑战。为探索蟹产业致富密钥,深入了解蟹产业发展前景,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前往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采访张铖主任,以促进蟹农增收为目标,资源整合,减少利益链,助力蟹农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品牌化,将蟹产业做大做强。
舆论压力的困扰
面对央视曾发表过两篇报导:蟹养殖污染水源;农家乐向阳澄湖排放污水,影响生态环境等舆论困扰。张主任回应到,个案不能代表全部,存在的部分问题不可否认,但是央视记者调查的结果也确实过于片面,不能直接抹杀蟹养殖整体产业;而且农家乐也被要求达标排放,也是最早实现循环使用。因此产业园顶住了舆论压力,邀请央视二号记者进行现场直播,证明了蟹养殖不仅不会对阳澄湖水质造成污染,甚至还能修复水体的客观事实。同时借助央视报的全球性的特点,为阳澄湖大闸蟹开拓了国外市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张主任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天扬摄
蟹成活率问题
作为非专业人士,实践团成员提出的有关蟹存活率低的文图得到了了张主任的进一步解释。实践团成员提出,蟹的存活率只有20%,是否有办法提升存活率?张主任指出成员们提出的20%存活率是在扣蟹阶段,而真正到了成蟹阶段,存活率高达70%-80%。所以探讨蟹的存活率问题需要分三个阶段:蟹苗,蟹种,成蟹。在蟹苗时期,存活率极低,甚至可以用万分之二十来形容,几亿个受精卵只能孵化出1-3万的大眼幼体。蟹的存活率随着蟹的成长逐步升高,蟹苗阶段,一亩池塘中养了24-30万只大眼幼体,高密集养殖,最终捕捞只能存活0.8-1万只;蟹种阶段,一亩投放两万只大眼幼体,最后生长到扣蟹,一亩只能捕捞到2500只左右的扣蟹;成蟹阶段,假设一亩投放1000只扣蟹,最终能捕捞700-800只成蟹。另外,除了养殖存活率还有损耗。例如大眼幼体阶段从苏北海水运送到苏南淡水,分散到各个养殖户手中,养殖户投放养殖过程,只要存在运输过程都会存在损耗。因此,蟹的存活率不能一概而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张主任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天扬供图
整合资源,产业集成化
对于阳澄湖阳澄湖养蟹的优势,张主任也有独特的见解。历史文化优势,此优势古往今来,流传至今已经不是我们能左右;优秀自然生态环境归功于大自然的馈赠;目前人为的优势只能是品牌优势。无论是产业园还是政府部门都想把蟹产业往高尖端方向发展,生产,养殖,销售,售后以及其他周边展业都统一规划到一个平台,使得蟹产业能够有序健康发展。对此,实践团成员也提出一个疑问,对于自产自销的个体商户,统一规划会不会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很快张主任便打消了成员的顾虑。资源的整合使得个体商户专注于一个阶段,例如负责养殖的商户不用为销售时的定价问题发愁,统一按照平台规定的市场价销售能赚到更多的钱。同时该平台是商户自愿加入的,为的就是让优势放大,将利润空间拉大。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张主任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天扬供图
文化传承,人才储备
张主任指出目前蟹产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储备和养殖人员老龄化问题。养殖的水平在提高,养殖的人的后辈缺在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从事一些舒适的办公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前往一线,在烈日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者,现在的教育方向也推动年轻人往技术方向靠拢,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养殖业。其次就是销售问题,电商公司搞了许多虚假宣传,并未站在产业发展角度考虑,大多以盈利为目的,扰乱市场,缺乏社会责任感。最后就是文化传承问题,参观完文化馆的成员们都深有感悟,参观之前会认为蟹文化十分简单,其实不然,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需要深层次的挖掘。
通过此次采访活动,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从张主任口中了解到了鲜为人知的蟹产业、蟹文化知识,也解决了独自调研时遗留的问题,有助于成员们更好的对外宣传蟹产业文化。此次采访让实践团成员深感乡村振兴的不易,也加强了成员对助力推动蟹产业文化的决心。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重要力量,亦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作为新一代青年,应不畏辛苦,前往一线,了解最新动态资讯,掌握并储备专业知识,尽自己所能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天扬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09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