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标准也日趋高涨。党和人民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开拓进取,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与目标。其中,垃圾分类这一管理措施关系千家万户,推动垃圾长期有效治理是当下重点。秉持着为社会出份力的信念,2023年7月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生态文明梦”之返家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指导老师周晗玮和队长张孙钰带领下开展了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报告与实践等相关活动。
图为“生态文明梦”之返家乡实践小分队在校门口的合影
身为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怀揣着“为家乡绿色画卷添一笔彩”的心愿,来到家乡淮安市盱眙县仇集镇村庄以走访、考察、宣传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分类垃圾桶数量足够,但是摆放位置不明确。沿着村户人家走去,基本上每隔两三家就配备垃圾桶,考虑到了村民生活垃圾倾倒的不便。然而城镇中随处可见的四色垃圾桶在乡村中只有特定区域有所摆放。配置在村庄道路上的垃圾桶只有单独的“其他垃圾”一个桶,使得分类行动难上加难。基础设施不完备依旧成为了许多村民决心爱护环境的“挡路石”。而在收集点摆放的四色桶则又出现了乱堆乱放、桶身破损、错放错扔等现象,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参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做法,我认为采取先在家里分好类,然后上门回收,分类处理的方式更为妥当,值得学习。
在考察过程中,我询问了一些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发现大多数老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政策,却不明确具体如何开展。一些暑假归乡的青少年对此项政策比较关心,能说出具体的方法和意义。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农村树林茂密,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加上有些房屋地势偏远,人们对垃圾处理问题也犯愁,随处扔的不良习惯仍然保留着。经过走访,我发现村庄里的池塘都比较干净,基本看不见垃圾。可是在杂草与树木、石头,尤其在拆迁后的地上,可以见到或多或少的垃圾。于是,我以讲故事的方式鼓励大家多宣传,并建议青年同学们从自身出发改变老一辈的意识,提高大家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
图为队员许颖在探访实地垃圾乱扔处理情况
此外,我在考察期间意识到,农村与城镇的现实情况相差较大要求垃圾分类的处理办法也不尽相同。农村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加上生活设施残缺不全,养殖动物较多且分散等情况。易产生纸屑、菜叶果皮,动物内脏等垃圾。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有些人反映到由于农村条件有限,结合老一辈的经验与现实生活需要,基本上垃圾都会扔到地上自然降解,或是残羹剩饭喂给动物。有些家庭仍然采用柴火灶台的做饭方式,老人们会捡树枝、牛奶盒子等易燃的物品充当燃料,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垃圾处理办法。剩下不好处理的废弃物才会交由垃圾桶。因此,我查找资料并参考其他村庄的处理办法,认为湖北省魏自贵的议政建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几种模式》不拘于地区,有较强的参考性。将垃圾分为干湿垃圾,或根据回收效率、便民利民等依据分类,建设沼气池、焚烧池,推动垃圾本地即时循环利用,变废弃为燃料,并且建立更完善的激励制度。同时,村民自己处理垃圾的方式也值得保留,让蔬菜农作物,枯枝烂叶等回归沃土,化作春泥继续充当肥料;可当作饲料利用的厨余垃圾也可实行。一些村民难以处理的垃圾要集中回收到垃圾站据情况规范处理。除此之外,不提倡不鼓励村民私自焚烧垃圾、填埋垃圾,在相关知识宣传不到位的情况下,误埋误烧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于自然生态的危害会更大。因此,只有从政策、设施、思想宣传、组织动员以及一条线分配任务一步步完善,才能推动农村垃圾规范化、市场化、体系化,从而造福村民,实现“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美好乡村愿景。
图为队员许颖在向村民了解灶台垃圾焚烧情况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交流心得,认识到了乡村垃圾分类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措施,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与改革,在示范城镇的领头作用下,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更加美丽,都会是和谐与生态之美并存的“和美社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10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