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让团队成员充分感受民俗文化和魅力。6月3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县学习枣阳传统粗布制作技艺。
在开展此次实践活动之前,我曾问过我的妈妈老粗布是什么样的?妈妈告诉我在他们小时候穿的都是外婆亲手缝制的土布衣衫,上学背的书包也是外婆用土布手工缝制的,晚上盖的被子也是用粗糙的老粗布缝制的,在妈妈的童年中,老粗布一直陪伴着她。在听完妈妈的一席话中,我怀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位于枣阳县的传统粗布技艺传习所。
在枣阳粗布制作传习所学习这一个月,让我对粗布制作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带领下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如此,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粗布制作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容易。看完老师示范如何制作粗布的时候,我们认为织布也没那么困难,在一旁的织布机上跃跃欲试,可真当自己坐在织布机上手里拿着梭子,脑子却一片空白完全忘了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看这老师熟练的操作,心中对她的敬佩油然而生。只见她手拿梭子,重复着一穿二踩三拉板的步骤,转眼间粗布已经初见雏形了。这既是项力气活儿,也是项艺术活儿,而刘倩老师将穿、踩、拉的力度都掌握的恰到好处,这也使团队成员们无比佩服,想必在这熟练的背后是老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与练习。在如今这个大机器快节奏的时代,仍有坚守传统的手艺人在守护着自己的初心,发扬着精益求精的木匠精神。
图为刘倩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进行织布。
当我们问刘倩老师现在传统粗布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刘倩老师无奈的摇摇头说:“现在都是大机器织布了,手工织布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听完这席话,我陷入了深思。看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将布织好,我也逐渐明白了机器织布为什么取代手工织布。手工织布耗费时间长,成本高且十分辛苦,我想这也是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手工粗布行业,这也是手工粗布制作目前面临的困难之一。这也让我认识到继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在我们学习期间,我看到不少学生来到传习所学习。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也成了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图为刘海伦老师为我们讲解织布原理。
在没有空调的传习所里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煎熬的,反观那些老师们在这们炎热的天气里仍然可以内心平静地织布,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我想这就是传统手艺人坚守的意义吧。他们耐得住寂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手艺人的敬佩更上一个台阶,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木匠精神,认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堂社会实践课让我终生都受益匪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11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