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为进一步了解十堰竹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文化展开宣传,“探忆·裕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竹山县华家湾探访竹篾编织技艺传承人——肖友华老先生。
社会实践团队与竹山县当地社区联系进行对接,为队员们预约了肖友华老先生的采访。队员们从社区警察的介绍中了解到篾编是用山上毛竹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传统手工艺。篾编工艺源自民间篾编技术,制作流程讲究又复杂。2018年,竹山县竹篾编织技艺才入选十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肖友华爷爷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并拿出他以往获奖的竹编手工艺品给队员们展示。肖爷爷说篾编对编织的技术要求较高,整个流程包括选材、破竹、分篾、铡篾、煮篾(浸泡)、编织等多项工艺。虽然队员们无法见证整个完整篾编的过程,但还是将肖友华老先生编织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肖老先生首先会去竹林寻找具有韧性符合条件的竹子,再把竹子的表面刮的光滑细腻,把毛竹掰开再把竹子剖成细细的柳条状。队员们观赏肖爷爷编织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竹条又分为篾青和篾黄,篾青是最外面带有一层竹子的表皮,较为细腻用来编织一些精细的用具,比如凉席竹篮等。篾黄则是不带表皮且较为粗糙的,主要用来编织箩筐和簸箕中较为结实的底部。肖爷爷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篾黄编织簸箕的底部,篾编成品上面的一交一叠净是风景。看到篾条一根一根从手中流出,与其说是篾刀的使然,倒不如说是篾匠手上皮肉的砥砺。
队员们在与肖老先生采访中得知,他原是柳林人,后移居到华家湾,因腿脚不便,15岁开始学竹编,现在只有三个徒弟,肖老先生无奈地说编制成品售价较低,以至于收入不高,不适应社会发展,有意愿的去学习的人很少,导致这门传统手艺缺乏继承人,甚至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篾匠是个极陌生的词。竹编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少有年轻人知道及学习竹编,现在篾编也鲜为人知了。
探访竹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篾编活动中,队员们近距离观赏了篾编的制作过程,与篾匠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目前篾编作为竹山非遗文化的知名度。接下来“探忆·裕农”团队将不忘初心,通过“云课堂”将篾编文化宣传到社区以及学校,让更多青年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去了解非遗历史,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
(编辑人:曾欣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12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