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实践小队继续在超然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今天的任务主要是了解超然台的历史文化以及名人事迹。
超然台座落在原北城墙偏西处,今台下巷北端与北关路交汇处。台高10米左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25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外有东坡石雕把酒问青天,豪情之气尽显其中。
超然台格调高雅,古朴厚重。台高10余米,长150多米,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展区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以碑刻、字画为主,突出苏轼在密州的活动业绩和后代文人雅士登台凭吊苏轼的作品,共分三层展区。顶层平台,由仿古城墙、南北堂屋、东西庑房和角楼等仿古建筑群组成,内陈仿古碑刻、摄影图片、苏轼书画等展品,集中展示了超然台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04 苏轼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配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佳节,当万家团圆、举杯赏月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就是苏轼在诸城超然台上一气呵成的。苏轼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任密州太守两年多的时间内,写下了230多首(篇)脍炙人口的诗文。苏轼一生代表词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两首就创作于诸城。诸城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熏陶和影响了一代文豪苏东坡,正是在这片丰厚的文化沃土上,苏轼达到了他诗词创作的最高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豪放词风。
05 苏轼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超然台始建于元魏时期,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知密州时扩建,苏轼之弟苏辙为其取名“超然台”,苏轼深爱超然台,曾亲笔题写“超然台”大字,并创作了《超然台记》。后来,历代文人名士慕名登台凭吊,赋诗挥毫,留下了许多墨迹刻石,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超然文化,诸城因此成为超然文化的发源地。1948年超然台不幸毁于战火,存在延续870多年。为弘扬民族文化,挖掘研究超然文化,2007年诸城市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超然台。超然台本着“归其旧制、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宋代建筑风格在原址重建,2010年1月,超然台建成开放。“千年密州苏东坡、词赋胜地超然台”,超然台已成为弘扬齐鲁文化的一大亮点。
诸城历史悠久,风光迤逦,人杰地灵,这样的自然文化背景也给超然台增添了许多的灵气。据相关史料记载,超然台的原址是北魏一座废弃的土台,苏轼在密州(诸城)任职期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建,增加了亭台楼阁,方便大家登临游览。而超然台的命名则是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来完成的。因为他看到哥哥苏轼虽然仕途不顺,遭遇坎坷,但是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于是十分佩服,他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撷取了“超然”二字,作为超然台的名字,既表现出建造这座亭台的苏轼超然人生的优秀品质,也暗示登临这座亭台能给人心境带来的超然洒脱的享受。
06 陆游的《却扫篇》-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据悉,北宋时期实行王安石变法,由于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因此被从富庶的杭州贬谪到当时相对偏远贫穷的密州(即诸城),但是苏轼豁达坦荡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贬谪而灰心丧气,虽然密州物质生活远不如杭州富庶,但是苏轼随遇而安,在自己的院子中种菜、在池塘中钓鱼、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密州任职的第二年,秋高气爽的季节,苏轼跟他的同僚们一同出游打猎,还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句《江城子密州出猎》,在全诗中,丝毫看不出苏轼有任何的消极情绪,反而是让人看到其壮志未改的决心和勇气。据记载,苏轼在修建超然台后,常与友人同僚登高远眺、把酒言欢,并且还将所思所感写成诗词,在当时带起了“十万人家尽读书”的超然文化,而且苍茫浩荡的密州山水也为苏轼任职期间诗词的创作提供了灵感,让其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14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