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山东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小“数”苗实践团来到山东嘉祥拜访唢呐传承人之一张恒磊老师,通过张恒磊老师的介绍系统地了解了唢呐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并简单学习了唢呐的手法和技术。
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最早是在公元3世纪,随丝绸之路传进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和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明代后期,唢呐在戏曲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音乐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唢呐是鲁西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凝聚族群、团结和谐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尤其以唢呐为典型代表。
在张恒磊老师的讲解中,小“数”苗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唢呐是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且张恒磊老师及其学生向我们展示了《好汉歌》、《百鸟朝凤》等耳熟能详的唢呐表演曲,振奋人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唢呐能够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是幸运的,青少年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保护和传承非遗艺术文化的责任担当。政府应呼吁全国人民加强对音乐文化的保护,大力发展唢呐文化,增强青年一代对唢呐的了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学习、研究并传承唢呐,保护好唢呐文化的完整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23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