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兴农富云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宿州农科院,对院内徐茂林、王路路两位农科学者进行了专题访谈。团队成员对于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访谈过程中学者们所展现出的对农业科研、乡村发展的执着与坚守也深深鼓舞着我们青年学子。
一、农科院的项目工作开展
在与徐茂林学者的交谈中,学者向我们介绍了宿州农科院的项目工作开展情况。宿州农科院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和自设各类项目40项,涵盖小麦、玉米、大豆、园艺、经作、植保与畜牧多个方面。具体工作内容主要为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包括大量的田间试验管理、数据记载收集、考种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内容。项目的有序进行、工作的高效开展、内容的多方面覆盖、科研人员的全身心投入,是宿州农科院持续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智慧之道。
二、田地中的执着与坚守
“我们现在就是天天工作嘛,其实也比较辛苦,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呢,我们科研成果的产出大家有贡献也很高兴。整个农业科研虽然辛苦,但是背后绝对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
在与王路路学者的交谈中,我们深刻感悟到农业科研专家们的共同的执着与坚守以及团队凝聚一心的强大力量。
宿州农科院处于郊区,四周十分宁静,鲜有车辆与行人来往,有的是清风与白云经过。农科院的科研成员们扎根于此,每天与彼此以及田地间的作物相伴。作物的生长有着自然的规律,科研人员们在许多时候需要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作物的生长没有假期,他们自然也没有。并且还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来调整自身的生活作息,正如学者提及的:“每年在7月中旬以后,是一个高温的时候,也正好是我每年做杂交的时候,如果到7点半以后,太阳一出来就很热的时候,大豆的花粉已经送过了,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就这个工作就5点半到7点半中间要进行,每天要起的很早。”
但在辛苦之余,学者也有欣慰:“我们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我们有一个团队。在沈维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近十年来选育大豆品种已经有将近十个,其中国审品种有五六个之多,一个品种已经卖到100万到120万之间。所以大家就是虽然说很辛苦,看到成果的最终转化,也都是比较坚持的。要感谢一个团队的力量。”长期努力的而得到的正向反馈、团队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与鼓舞,支撑着农科学者们扎根在田野大地上的每个日夜。
三、乡村振兴之道
在对王路路学者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聚焦到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学者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农业科研人来讲,我认为农村要发展最起码有两点要抓住:一就是人,第二就是钱。“学者用直接通俗的概括话语向我们阐述了乡村振兴的两个关键要点。
在王路路学者看来,乡村振兴,一是要提高农村从事农业人员的素质,对其加强培训,也对农村出生的人加强教育,提升农业人员的准入门槛。此外要培养职业农民,把农民作为一个真正的职业,而非只是身份代称。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向其进一步普及理论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乡村产能。
二是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大豆为例,不要只从事低端的仅卖大豆的这一一产品。要对其进行深加工让它们的附加值变高,即延长农业产业链。比如说卖豆腐,只能卖两三块钱一斤。如果我们做豆子的衍生物品比如说休闲食品,以及异黄酮提取这些东西,卖到国外,增加值会比他的这个品种光卖豆腐的话要提高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如此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赋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28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