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为响应学校“暑期三下乡”政策,也是为寻找“教育的意义”的答案,我跟随我们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蓓蕾”志愿服务队来到咸宁市通城县花亭村展开支教。“我真的能够做好这一次支教吗?”“真正的课堂会是怎样的呢?”…在大巴的刹车声盘旋在通城县城的一刹那,激动、紧张还有少许的不自信,如岩浆般迸发,竟比站在烈日下迅速湿透的衣衫还令我感到炽热。
第一堂课的准备无疑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查找课程资源、衔接课程安排甚至是最基本的语言组织,于我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上课流程我总要在脑海中演练无数遍,备课本上也总写满笔记。但幸得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通过小组互动、课堂提问、情景演示、团歌学习等方式,首堂党史课也算是圆满完成。我相信,在这一节党史课上,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党徽党旗基本知识还是入团条件,同学们都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因为我从他们的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渴求,他们的知无不言。我想,在他们小小的心中,有一颗红色的种子已经在悄悄萌芽了。
图为志愿者就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讲授。 胡若瑜 摄
从课堂上学生们的每一个积极回应当中,我好像也找回当初几乎要被紧张情绪淹没掉的热情。在第一堂古诗课上我讲解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的《竹石》。在备课时,我从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入,古诗断句、原文翻译、情感表达,甚至是全文背诵。本以为孩子们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但真实课堂效果却远超我的预期。教室里整齐地如军训口号一般的朗读声,自由背诵时争先恐后来单独找我背诵的孩子们,还有提问时高高举起的小手和上台发言时难掩的自信,都映射着他们的勇敢和热情。正如《竹石》中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啊,虽然他们还没有太多人生阅历,但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这份勇敢、热情、迎难而上,已经足够拥有“竹石”般的坚韧了。
图为志愿者讲授古诗《竹石》。 梁思婷 摄
当然,在讲授知识之外,我们也积极开拓着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在“人生拍卖会”上,我将“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选择你认为最正确的那条,并为之努力”的信念传达给孩子们;在“姓名条制作”中,我强调认识自己的名字、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们正视自己的名字;在“夸夸我自己”课堂上,通过“给自己涂色”小游戏,让孩子们去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在口才课上,我通过“口才操”帮助孩子们建立更加强健的语言表达系统;在手工折纸课堂上,我教他们折第一个爱心,并把这些爱心送给他们自己…每一天的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对待,即使我明白,短短一个月的教育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也愿意去做交换。我无法停下我的脚步,课堂上孩子们向我投来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神、课间走廊上响亮的老师好、被孩子们欢乐童颜占据的手机相册、时不时收到的孩子们给的小礼物,这些都让我愿意做着忙碌的工作,如田间老者一般,静待收割。
图为 学生在“夸夸我自己”心理课堂上对自己比出“棒”的手势。 胡若瑜 摄
回顾这两周的支教,我好像有一点点理解教育的意义了。教育不是强行灌输知识,不是刻意去对学生进行所谓的“纠正”。教育最大的意义是引导,是照亮,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站上三尺讲台真正面对着下面的孩子们时,当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时,当我弯下腰听孩子们提出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时,当我上完一节课后收获到响亮的“老师辛苦了”时,我明白了我们之间是双向奔赴,是互相成就。在我带给他们新东西新体验的同时,他们也为我的人生添上了一抹纯粹的彩色。花开半夏,步履不停。关于“教育的意义”,我想我目前还无法下定论。但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周里,在“我们”的故事里,我能够找到答案。(通讯员 胡若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32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