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黄河生态之治,护国家安澜之美
——曲阜师范大学“海晏河清益护行“实践团线下实践
中国青年网东营7月18日电(通讯员 郭子仪)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组成部分,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价值。为此,黄河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公益诉讼的法治调查研究则变得十分重要。7月18日,实践团成员们前往黄河入海口东营,探寻黄河三角洲调水调沙期间生态补水概况。
追溯黄河历史,踏入黄河之旅
在对黄河河口管理局、黄河口管理站相关人员的询问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黄河在几十年间发生过极为深刻的变化。由于黄河流域天然水资源贫乏、人类用水日益增多以及缺乏科学管理等众多原因,黄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据黄委统计,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道704千米,从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开封。
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负责人指出,几十年前严重的断流现象使得三角洲湿地水环境逐渐失衡,严重威胁着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 同时,断流还会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一系列危害现象严重影响到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学习黄河之治,感悟生态之变
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时提到,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从1999年开始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并于2002年起启动黄河调水调沙。在2008年及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委开始有计划地分别向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刁口河流路开展生态补水。自此,便通过这两条流路持续向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对于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维护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安全、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团成员们学习到,自1999年8月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未断流的重大突破。清水沟流路与刁口河流路的双管“输血”、黄河河口管理局积极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对接,改变了以往单一现行入海流路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维持困难的局面,累计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水12.49亿立方米,并于今年完成了向自然保护区补水1.95亿立方米的重大突破。
实践团成员们在东营市沂水区黄河三角洲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黄河流量、水下地形、水文泥沙因子等,实践团成员们总结出黄河三角洲湿地已具一定规模,淡水湿地面积较为广阔,动植物栖息环境良好,河口近海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表明当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治理成就。
机遇挑战并存,迎接崭新态势
实践团成员们经沟通得知,自2019年起,山东省逐渐形成了“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适宜鸟类觅食筑巢”和“一次恢复、自然演替、逐步稳定”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新模式。同时也了解到,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水沙矛盾较为突出、人类活动频繁干扰、湿地萎缩带来恶性循环在现今仍亟待解决,我们仍需要正视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护河生态,公诉助力。202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将着力从法治层面上全力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数字检察”赋能“智慧监督”到建立“水行政执法+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指明应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水行政执法方面的监督、支持和法治保障作用,加强协同配合,依法能动履职,守护黄河安澜。
“海晏河清益护行“实践团将以此次黄河实践探访为基础,结合专业本领,着力从公益诉讼角度思考问题,正本清源,为黄河生态治理寻找解决之策,为黄河安澜之美贡献出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35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