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团队成员前往重庆市石柱县,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规划保护科非遗中心进行调研。
步入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先映入眼帘的是楼道两旁的画像与图片,展示了民族特色非遗文化与非遗宣传进乡村的图像,看到图像上乡村老人们聚精会神学习非遗文化的样子,团队成员也不禁想到非遗文化与乡村老人结合,相互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美好展望。
负责人介绍道,如今将非遗文化带入乡村的活动日益增多,曾就有将啰儿调这一国家级非遗非遗项目引入乡村,向乡村老人介绍非遗并借此学习党史的活动。大多数的非遗项目本就来源于乡村,乡村的非遗之味更加浓厚,乡村老人的非遗之忆也更加深远,他们对于非遗的学习与传承有着浓烈的兴趣。负责人回忆起在石柱县非遗馆试营业开放阶段,就有一大片乡村老人涌入进行围观学习,可见乡村老人对于非遗项目的强烈学习意愿。
接着,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进一步深入非遗项目,介绍起现阶段的情况,近年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坚持不懈地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保护和传承,培育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目前有“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玩牛”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刘永斌、黄代书、刘成柏、江再顺等4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石柱土戏“”轿夫号子““土家竹铃球”等22项市级非遗项目,有李高德、余长英、刘长珍等2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土家水龙”等136项县级非遗项目,有马世福、马碧等228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非遗项目主要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在负责人的介绍中,可见大部分非遗项目与当地民俗特色相关,纵使有如戏曲歌舞等非传统手工艺类项目,也有将其与非遗手工艺类项目结合进行二创,从而实现盈利创收的巨大可能,例如,将抽象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通过面塑这一传统手工类非遗具象化表达、将遥不可及的吊脚楼通过传统美术视觉化体现等多种方式。
提及非遗传承的困境,负责人提到一方面目前的传承人人数仍不够多,尖端专业人才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缺乏,另一个方面,目前非遗传承人的年纪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导致缺乏与年轻人进行非遗传承的沟通桥梁。团队成员介绍道,朝华夕塑项目正在搭建起平台,让乡村老人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学习者,也作为非遗的传授者、故事的讲述者,成为与下一代年轻人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倾听非遗的故事,了解并学习非遗的工艺,负责人也对本项目表示认可,对未来发展视以期望。
随后,团队成员咨询了非遗手工艺与乡村老人的结合方法,负责人以现阶段县内进行的非遗工艺营收方式为例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新思路,她提到可以通过非遗手工艺的宣传片拍摄进而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唤起大众对乡村老人的关注度,在手工艺品营收方面,可以通过线上搭建直播平台促进产品销售,线下于旅游胜地或人流量大的地方创办非遗超市提供产品售卖,线上线下两平台同时进行销售从而增加盈收。
最后,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合影,并手写信件表达对团队成员的鼓励,本次调研也圆满结束。
通过本次调研实践,与非遗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后,团队成员更加了解非遗项目与乡村老人结合的活动方式,也更加清楚非遗传承的窘境。目前非遗的传承人年龄大,传承人数少,难以与年轻一代形成沟通桥梁导致非遗传承步履维艰,这就需要扩大对储备传承人的培养,让更多的乡村老人学习非遗手工艺并进行宣传,让更多人关注乡村老人、非遗项目,这样不仅能缓解传承人数少的窘境,更能吸引青年人从而构建与年轻人沟通的桥梁。同时,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考虑资金的运转,在售卖上,可以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摆摊运营的模式双向发展实现盈收;在内容上,可以将非手工艺类的非遗活动与手工类非遗活动相结合实现二创,不仅为乡村老人创造出了新盈收方式,更通过二者的结合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从而促进非遗项目与乡村老人双方共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能提高社会对于非遗项目、乡村老人的关注,传承非遗项目、关怀乡村老人、聆听暮年之声、促进乡村振兴,我们正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4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