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价值意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保护黄河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情感交融,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实现民族精神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而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的天然生态廊道,筑牢这个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当前显得尤为关键。目前,上下游协同治理助力黄河生态形势趋好。2022年,山东、河南两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鲁豫、黄河实现多赢。2023年,协议继续执行,鲁豫两省携手保护黄河生态的格局已经形成。
2022年,山东省盐碱地总面积约为890万亩,约占山东省陆域总面积3.8%,盐碱地分布区域遍及山东省47个县区,东营市、德州市、滨州市三市全域均分布有盐碱地。由此可见,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盐碱化程度极高,且具有分布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问题。土地盐碱化表现为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升高,从而使土壤渗透压降低,植物吸水困难,使植物出现“生理干旱”,加之土壤盐碱化也会使某些离子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同时,盐碱地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极易发生内涝,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也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负担,不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黄河生态系千秋队于2023年7月1日至10日于山东省德州市开展实地调研。
在调研前期,黄河生态系千秋队开展第一次线上会议,在会议上,队员们踊跃发言、积极探讨调研课题的相关思路,进行了关于黄河的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黄河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整理,为实践调研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并结合当下时事,最终确定调研方案、访谈问题、访谈对象等。随后,队长任逸对实践队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安排。调研过程由浅入深,调研对象分批进行
在实地走访中,实践队队员发现大部分区域采取化学改良措施。居民任先生说“村里大部分耕地近些年都在通过肥料改良土质,现在盐碱地数量比以前少了很多,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都没有太多的盐碱地了。近几年有的地里也开始改良灌溉方式了,有些人家已经应用上了喷灌的设备。”由此可见,当地农民已经开始了采取操作较为简单的化学改良方式进行对盐碱地的改造,部分农民甚至更改了灌溉方式。这对于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来说无疑是可行的,但这种方式大多属于自发性行为,环节简单,难以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且耗费时间久。
因此,除化学改良方式外,既要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流域间协调建设、共同发展,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引导和氛围,又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新型耐盐碱作物研发,又要加强宣传教育,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实现多方参与,为黄河流域环境改善贡献社会力量。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才能真正把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护好、发展好。应当看到,黄河流域依然面临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流域水质和各省份空气质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土壤污染程度和尾矿库环境风险较高。着眼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矿区等污染协同治理,系统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的需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48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