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现代农业具有的优势以及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7月25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四川乐山三下乡小分队前往夹江县海滨农场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
海滨农场位于夹江县青州乡,于2013年5月成立,农场流转土地3300亩,涉及3个乡镇,9个村,24个社,农户1500余户。农场总投入1200余万,其中农机投入330余万。四年来共生产粮食2000万斤,共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1300余万。农场主刘海兵2013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四川省劳动模范。
采访全国种粮大户,探寻传统与现代区别
走进海滨农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温室大棚,进入农仓看到的是大型的现代化农机,一辆辆停放整齐的插秧机,收割机,除草机等,还有一些植保无人机。
海滨农场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通讯员 朱奕年 摄
“传统农业靠的是纯人工,不仅人力消耗大,而且还效益低;现代化农业通过机械化操作,节省劳动成本,提高了效益。”农场主刘海兵如是说到。的确,在来的途中,队员们经过了一些传统农业的生产田,看到了度的高温下依旧需要人工去施肥浇水,而海滨农场只需要技术人员操控无人机进行作业,这些都体现了机械化、现代化的方便快捷。
三下乡成员对全国种粮大户、海滨农场主刘海兵进行采访。通讯员 罗乾然摄
“现代化农业需要机械化、互联网、物联网、资金和技术的密切而协调的合作”,“以前需要几百人的土地,现在通过无人机施肥、喷洒农药,机械化的种植和收割,只需要8~9个技术人员”,”现代化农业能有多种生产模式,能不断减少投入与污染,并不断提高效益。”
通过与刘先生的访谈,小队成员不禁再次为现代化农业感叹,与纯手工的传统农业相比,依靠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不仅能提高效益,还能解放劳动力,让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其他一些的生产活动当中,促进了就业及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体化的模式。小分队成员充分认识以及理解到“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化、机械化”这一中央指导思想。
实地调研,领略现代化农业风采
小分队在刘先生和农业专家的带领下陆续参观了农场作物区。
在田间,小分队成员通过专业知识对各种作物进行分类,遇到新品种作物及时向专家请教并详细记录。令队员惊讶的是,整片农田几乎不见病虫害的踪影。各种作物长势十分良好。
“以前病虫害多发,曾有500多亩直接遭受损失。现在引入了生物防治和新抗病作物,在减少病虫害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药的使用,也节约了成本,不断发展绿色农业。”刘先生一语解惑。队员们发现田间有很多太阳能诱捕虫装置,不远处还有一座小型的农业气象站,正是这些设备保卫着这些现代化农田。而生物防治技术是对环境友好、人类友好的新型技术,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整体农业产业的转型。说明了海滨农场是走在科技和时代前沿的现代化农场。
三下乡成员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通讯员 陈梦玲摄
小队成员发现,海滨农场正是通过现代化生物技术并且与四川省农科院试点联手,在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方面把关严格,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病虫害。海滨农场为科研机构、国家省市各单位提供场地进行科研实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问卷调查,政府坚定转型决心
小分队成员针对农场内部工作人员及农场周边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现代化农业高效,效益好,就是还有很多地区无法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技术与资金的到位,还需要支持与参与者”,许多参与者如是说到,他们既看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又表示了对某些偏远地区的担忧。推动现代化农业,国家是势在必行的。
问卷调查的结果说明了村民们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支持与推广的渴望
就像刘海兵先生说的那样,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持续发展农业并壮大,农业的转型必不可少。在现代社会,机械化的生产、技术的革新、资金的保障和社会的支持将撑起现代化农业的一片天。农科学子,更加应该心系三农,扎根农村,为农民的实际生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农村、带给老百姓,真正的为农业和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4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