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乡’传葆初心,红色文化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7日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先后前往白道峪小学革命旧址、砖瓦窑革命先烈殉难遗址、红七十四师司令部旧址、稻渔种养示范基地、葡萄产业生态园、大峪水库等周边多地开展围绕文化、教育、产业等方面的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队在砖瓦窑革命先烈殉难遗址敬献鲜花,深切缅怀革命烈士;来到开国中将陈先瑞将军及红七十四师的司令部旧址,追忆浴血荣光背后的峥嵘岁月;在白道峪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重描革命纪念碑,向先辈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致敬。白道峪小学教导主任李老师还向队员们讲述了“白道峪集中营”那段惨痛的历史。国民党胡宗南第三十四集团军为关押共产党的革命志士,在这里设立“白道峪集中营”,并在大门首“新庵寺”下刻“忠孝礼”三个字以掩盖罪行,从此寺院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革命志士的秘密监狱、血腥屠场。直至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时期,白道峪监狱被捣毁,当地政府主张在原址上修建了今天的白道峪小学,昔日“魔窟”成为了孩童们学习的乐园。艰苦奋斗的革命年代中所彰显的爱国精神具有强大感召力,队员们一齐重温入党誓词,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宣誓告慰革命先辈,表达对革命先驱的崇高敬意和新时代党员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限忠诚。
图为实践队向砖瓦窑革命先烈献花致敬。高偲瑞摄
图为实践队重描白道峪革命纪念碑。赵美灵摄
前往稻渔种养示范基地、葡萄产业生态园调研,实践队深入了解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新模式、感受观光农业的建设发展。团队通过对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大峪新村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已拥有相当完善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推进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进行建设。带队老师向大家介绍稻渔共生、以渔促稻的生态农业,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基于物种间资源互补,在促进水稻增产、提高农民总体收入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稻田环境质量、促进土地生态恢复。队员们站在绿油油的大片稻田前感叹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为带队老师向队员们介绍生态农业。赵美灵摄
在壮观的大峪水库前,带队老师同大家一起回忆水库建设的艰辛历史:从1958年始,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大峪水库在修建时采用最原始的人力进行运输、夯实、爆破等工作,尽管施工具有极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却没有阻碍水库建设的脚步,生产队员们攻坚克难、耗时12年终于建成。实践队同大峪水库管理员交谈并了解水库所兼顾的灌溉、防洪、养殖等综合功能,切实处理好生态、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态综合治理守护了村民们的“生命源泉”。
图为带队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大峪水库修建历史。赵美灵摄
实践队还采用入户访谈的形式,先后针对农村就业、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等问题深度采访了当地村民及乡村干部。队员们为新乡村的美好生活点赞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振兴任务的艰巨和脱贫成果的来之不易,认识到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不仅需要扎实理论基础,更需要切实深入实践、主动担当作为。
图为实践队在大峪新村村委会进行采访交谈。赵美灵摄
图为实践队员同当地村民进行交谈。赵美灵摄
长安大学实践队在亲身实践中获真知、受教育,在实地走访中感悟乡村振兴真发展、真进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青年学子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以实际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探索为基层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创新之路,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图为实践队合影。赵美灵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49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