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互助养老实践调研队开展线上调研活动。家族邻里互助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家族成员之间或者邻居之间相互帮扶共同实现“老有所养”的养老模式。不同于农村幸福院和时间银行等新兴养老模式,聚族而居一直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居住方式,而家族互助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邻里互助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因此二者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成型,比如宋朝时期的“义庄”就是典型的邻里互助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队、互助组和人民公社等功能组织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宗亲和邻居成为了生产和生活中互助合作的对象,家族邻里型互助养老也一直被延续了下来。
家族邻里型互助养老虽然一直存在于全国的农村社会当中,目前的家族邻里互助养老仍然处于自发阶段,几乎每个村都有几户到几十户不等的人口会参与到家族互助和邻里互助当中,但是具体规模无法进行准确衡量。据走访村的村干部介绍,近20年来农村地区每年都会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或者定居,这种人口的单向流动导致很多村庄成为了空心村,村中空巢老人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加上生活本就困难的五保老人和残障老人,这些困难群体如果不依靠家族成员或者街坊邻居的日常帮扶,其生活质量根本难以保证,因此家族邻里型互助养老在农村地区的总体规模比较庞大。
不同于运行规范的互助机构,家族互助养老和邻里互助养老的服务人员一般不固定,可能是家庭主妇,也可能是村中相对年轻的老人,也可能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亲戚;而且服务内容也非常广泛,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困难老人,其家族成员一般会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决定每家每户定期送饭、帮洗衣服和打扫卫生,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街坊四邻也会经常帮助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购买必须的生活用品,一些老人家中的重活和累活都会在附近青壮年邻居的帮衬下完成,而且逢年过节都会有村民自发地前往家中慰问拜访,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如果老人有紧急情况需要就医治疗的,一般会有家族成员和街坊四邻在村集体的指引下轮流值班和跑腿,老人的临终关怀和丧事葬礼也会在村集体的指挥下由附近村民共同完成。
互助养老不仅仅是个社会养老问题,也的确是个伦理文化问题。在文化层面,中国传统道德体系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在此结构下,孝是子女对父母持有的种种职责、义务和态度的综合体,也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农村互助养老的核心在于互助,优势在于乡土社会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的传统文化。“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乡村有着悠久的互助历史和成功经验,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一定要激活其互助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互助思想就有了萌芽,唐宋时期的《吕氏乡约》也体现出了互助理念。中国农民的传统互助是以情理为基础、以习俗信任为纽带、以利益反馈而非利益交换为存续条件,一定程度上,这种效用与美德的双重价值伦理意蕴是传统互助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基因所在。同时,孝亲敬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更与乡村互助文化有相似的价值归旨,在乡村社会的伦理环境中依然有着重要的道德规制作用。因此,破解观念制约,树立积极老年观和养老观,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乡村养老文化,以此筑牢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价值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拥有“人们向往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和风俗民情,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在乡村振兴战略与人口老龄化战略双重战略背景下,焕发互助文化活力,赓续孝养文化传统,使其共同成为当下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价值支撑,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52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