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七日的“灯塔”志愿服务团支教工作已经落下了帷幕。在文艺汇演结束后,我们支教组的小伙伴们也与小朋友们一一告别,可当重返学校后,回顾起这短暂的一周,突然思绪万千。脑海里闪过第一次见到小朋友的画面:小朋友与我说的第一句话、内向的小朋友第一次展开的笑颜、小朋友第一次腼腆送给我的自制小礼物、小朋友们第一次甜甜的粘着自己叫姐姐……此行有了太多太多第一次与众不同的经历与体验,或许身在当下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所有的感受在每天日记回顾总结的时候都重新浮跃眼前。
“你叫什么名字呀?”这几乎是我与每个小朋友结识的第一句话。我们带的小朋友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几乎都是同一个姓氏,名字也相差不大,所以最开始的我认为记住我带的小班的每个小朋友的名字是一个难以做到的事情,可是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的突出表现和各不相同的性格,让我甚至没花半天的时间就牢牢记住了他们。与小朋友相处间的空隙,我总在思考我“三下乡”的初衷与目的,我们不仅是在教小朋友,带着小朋友玩这么简单,我们更多的是在“三下乡”支教的过程中,透过每一个小朋友的表现,窥探到农村背后的家庭现状,了解农民的艰辛与苦衷。在给小朋友们支教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通过“三下乡”支教实践活动再转化为支撑自己学习的内深动力,通过表象抓本质,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在下乡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教小朋友的时候我都尽量做到谨言慎行,给小朋友做一个好榜样,即便短暂的时间里或许不会有效的改变孩子们的认知,但是我们支教不会只是我们这一批青年学生,一定会有源源不断新的志愿服务团对孩子们进行支教帮扶,会有无数个短暂的支教时光,所以我相信,每一次的支教所带给这些小朋友点滴知识终将汇聚成溪流,给这些小朋友们留下深刻影响。
其实我所带的小班的每个小朋友有很多共性,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是爷爷奶奶等长辈带着这些小朋友,心灵教育上的空缺和生活照顾方面的不足,让他们和大多同岁的小朋友看起来差别显著。有经常没有饭吃瘦得皮包骨的小女孩,有性格内向封闭却渴望交流的小男孩,还有因为家长不在身边总是被欺负不敢反抗的小朋友……支教组的小伙伴们在不断的深入了解到每个小朋友行为背后的原因时,无疑都是越来越心疼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小老师提到梦想时,一个男孩回答的是“我想让爸爸回家”,当对父母的思念已经填满了梦想,这件事光提起就令人感到心酸与无奈。在我们班,一个叫张可怡的10岁女孩是我格外关注的对象,而我们观察过好几次她有喜欢抓草嚼的习惯,可小老师制止过好几次都效果甚微。作为她的小班主任,我与她聊天时无意提起这件事,她说是因为自己一天没吃饭才去找草吃。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10岁女孩,无奈的成长经历让她成为一个内心要强独立的孩子,她宁愿找草吃也不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和哥哥姐姐开口要面包,这种倔强让我感觉格外的难过与揪心,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在我耐心给她说了不可以吃草后,接下的每天她便乖乖的没有再去抓过草。不仅是张可怡,我们班每一个小朋友,双塘村的每个留守儿童,甚至大多数偏僻农村的小孩,无论性格安静或开朗,调皮或乖巧,他们的父母大都出门在外,能做的只是给予家庭物质支持,让一片片黄土上长出亮丽舒适的新楼,可是留守在新楼的小孩与老人,都缺失了心灵的关怀变得敏感黯淡。每一个小孩内在都是渴望被关注被爱的,他们纯真善良,虽然我们支教组的小伙伴只是呆了短暂的七天,但是小朋友们却与我们构建了许多深厚而难忘的回忆。他们既然能将这群只与自己共度七天短暂时光的哥哥姐姐们铭记于心,那就更不用提对自己血脉相连的父母有多想念了。我最欣慰自豪的便是我们支教组下乡支教的几天,那些刚开始一句话都不愿意吐露的小朋友,能够在班级里交到好朋友,能够展开笑脸,向我们吐露过去不愿意吐露的心声,谈自己的小小梦想,谈自己的生活琐碎,谈自己的好朋友。我想,后天的性格培养与纠正或许能改善一些孩子的孤僻和自我封闭。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而过于懂事与安静的他们恰恰反应了家庭教育与陪伴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明显与严重。
虽然我们的支教结束了,但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已经竭尽全力给这些小朋友带来了关心与爱护,教给他们手工、体育、美术、音乐等各种他们平时学习与生活里开拓不足的兴趣与爱好,只希望能让小朋友贫瘠的心灵土地更加肥沃,期待着能有一棵小幼苗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群双塘村小朋友们能够克服万难,找到真正的自己。尽管现实可能充满着无奈,不足以让他们各方面都顺意的环境下,依然能够找到自己不断成长的独特方式,坚定茁壮的成长,长成自己满意的样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54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