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7月17日武汉电(通讯员 曾雨馨)2023年7月1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楚音汉蕴”三下乡实践队成员共同前往辛亥革命博物院参观,旨在通过对历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学习,激发各位成员的爱国热情,发扬传统文化,追忆红色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带来民族曙光
1911年,湘、鄂、粤、川等省的保路运动日渐激烈,而后,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这场推翻封建帝制的全国性运动正式宣告成功。
“当书上记录的历史故事在参观中真实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好像亲身参与到了当时的经历中,革命者们的形象也在故事中更显鲜活,在雕塑的场景中、也在留存的文物里。革命的氛围与精神感染了我们每个人,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实践队成员鲁亚英在阅读展板故事,参观雕塑后被深深感染。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时阅读委任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鲁亚英 摄
武昌起义开启革命,肇造共和之基
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组建。
武昌起义纪念馆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基本陈列有“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湖北咨议局史迹陈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览、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馆前建有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广场中央上竖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大门旁两面铁血十八星旗迎风飘扬。
辛亥革命博物馆则彰显了中国建筑“双坡屋顶”与飞檐翘角的特质,呈红色“V”字,飞扬之态,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充分展示昂扬的首义精神。馆内历史陈列展厅包括“晚清中国、革命源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部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晚清中国’部分,无论是由锁链串联的条约墙,还是条约墙尽头的支离破碎的时局图,都让我感受到了当时人民夹缝中生存的无力感与窒息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更加感受到武昌首义、辛亥革命于中国人民的重大意义。”结束参观后,实践队队员叶梦恬感叹道。
记录辛亥革命故事,精神笔下传承
在革命先驱的介绍板前,有实践队成员并排而立,他们手拿笔记本,随手记录着历史事件、时间与人物。时而抬头阅读,时而低头沉思。当看到压抑的社会现实时,他们眉头紧蹙,深深叹气;在读到革命成功,人民生活焕发生机时,他们的嘴角微微翘起,仿佛是已经代入革命者的角色,为天下民生时刻担忧。
他们认为,照片能够记录现在看到的图画,却不能完全反映所受的触动与心情,用纸笔记录历史,能让他们更有意识时时翻看,划在纸面的每一笔,都刻在了他们的心中。小小的笔记本,是他们当时感慨与理想的载体。
“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画面,这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站在前人奋力铺就的康庄大道上,为国家担忧、为人民担忧,这说明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已经觉醒,我相信通过这次参观,他们能更坚定地担起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着随故事起伏而心潮澎湃的成员们,指导老师鲍雪老师如是说。
图为实践队成员记录革命事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鸿旺 摄
革命风云已过百年,精神却代代相传,如薪火久久不息,在队员、在人民的心中燃烧。弹指间,已斗转星移;忆往昔,感慨万千。在七一建党节日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院,延岁月长河奔流而下,队员们细细领略党伟大的奋斗历史,深深感受党创造的伟大功绩。
“革命先烈为人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是我们现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坚定的传承、发扬这样的红色精神,助力祖国雄立于世界之林。”实践队员罗诗瑶在实践感悟中这样写。
参观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的辛亥革命博物院,让实践队的队员们收益颇丰。无论是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前留下的生活用品,还是充满岁月痕迹的一张张发黄的同盟会会员证、委任书,都让百年前的革命者们得跨越时间的阻碍与现在的大家相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精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楚音汉蕴”实践队队员通过参观充分学习,明确目标,坚定迈步向前。
图为“楚音汉蕴”实践队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鸿旺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63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