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大吴泥塑传统工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7月7日上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韩路护江队来到广东省潮州市大吴泥塑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对大吴泥塑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展开调研。队伍与大吴泥塑传承人吴克煌老师取得联系,以参观、采访、实践的形式展开调研活动。
图为吴克煌老师与队员交谈。苏逸瀚 摄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是潮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源于南宋,盛于清末,作为中华民间艺术,作品以生动逼真的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人物头像为主,列名中国三大泥塑。据传,南宋末年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学会泥塑艺术后,南迁入潮至大吴村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技艺代代相传,据吴克煌老师妻子介绍,大吴泥塑兴盛时,村内居民一千人中以此为业的人家超过四成,更有大量作为兴趣休闲存在的手工者。而今,主要制作者已屈指可数。780年的历史令人震撼,听到兴盛时制作者比比皆是的场景,已经忍不住惊叹。
传承与推广不是墨守成规,打破传统才能再造新生。为此,博物馆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他希望非遗能够活起来,而不是成为只能放在展示柜的作品,并率先将非遗做成文创产品来推广。每一座城市都拥有的独特文化。为城市留住非遗技艺,为孩子铭刻乡愁记忆,传承发扬城市的文化瑰宝,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利用有趣的文创产品,提高大吴泥塑的传播力度、传播广度、传播深度,让大吴泥塑在大众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贴近生活、贴近民俗的日用品。
图为吴老师向队员介绍文创产品。苏逸瀚 摄
吴克煌老师介绍道,大吴泥塑的工艺过去主要还是在村内传承,而创立博物馆之后,这门艺术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如同新韩路护江队这样的众多高校队伍积极参与到大吴泥塑的保护、传承中来,投入到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他鼓励队伍在调研中,将看到、听到的与了解到的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调研。
谈及作品,吴老师骄傲地说,得益泥塑的可塑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大吴泥塑相较于其他非遗作品更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传统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另一方面取材于大众生活中有意趣的内容,多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大吴泥塑也在融入新的题材,类型也渐渐丰富,题材扩展到了生产、运动等领域。
新韩路护江队在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时,吴老师鼓励队员们体验大吴泥塑。当他听到队员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时,嘴角不经意间稍稍上扬。吴老师说,学习泥塑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正从土地里挑选制作的“生土”,而不能用橡皮泥。他指出,学习技艺,心中需要有敬畏之心,心中有沉重感,手上才不会轻飘飘,才能学到真技艺。他说,大吴的泥土与众不同,其数量有限,本地的泥土挖完了也不能到别处采集,弥足珍贵,当手上是沉甸甸的泥土,感受到这份沉重时,自然雕、塑之间,捏、贴之时,印、彩之下,会有信念、有决心,也就能诞生更高的创作成果。
吴老师告诉队员,从眼前的泥塑乃至世间事物,想要有所成就,都离不开一个“静”字,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切记不能心浮气躁,唯有静下来,才能临阵不乱。吴老师说,有些事情一时浮躁,就容易误解其重要性,所以处理的很急,反而不够完善,但当过段时间静下心来,也就明白了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最后,吴老师鼓励队员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行为。他指出,青年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全面塑造自我。
图为队员与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合照。苏逸瀚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72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