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灯会”是徽州传统民俗,也是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大瑰宝。为了解宏村花灯由断代到振兴的转变过程,调研分析活态发展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赴黟县文化调研团于7月12日前往宏村花灯研学基地,与基地负责人黄洁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并亲身体验了宏村闹灯会。
文化寻根,调研走访
“中国人要保持中国人热情”。采访中,黄老师首先介绍了宏村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制作花灯,需要先劈竹篾,将竹子劈成细细的形状,用来制作花灯的骨架,固定后,糊上绵纸、画上逼真的图案。精美的花灯,是“活动”的灵魂,而要制作出这种“活动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随着文旅业对工艺纪念品提出的新要求,研学地也对花灯部分做了改进,将花灯的灯芯由蜡烛改成了LED灯,将糊到骨架的绵纸改为棉布,更加安全、环保、实用。
“每一项文化都要去寻根,一步一步来,把宏村花灯会从县级做起,再到更高的平台”。回忆起黟县宏村花灯研学基地的创立与发展,黄洁老师感触很深。2020年“宏村花灯队”应运而生,经过近3年时间,花灯从原先的只有单个鱼灯造型发展到麒麟灯、凤灯、老鼠灯、牛灯、旱船等多种形式。团队承接的花灯演出也为景区添上一了一抹绚丽的光彩。据了解,团队目前已接待了数千人参与花灯活动,旺季时制作的花灯经常供不应求。传承百年的非遗,古时候能够凝聚一个宗族、一个村庄;百年后的现在,同样也能让游客热泪盈眶。
“要想办法,通力合作”。黄老师表示:基地探索出“制作花灯”及“舞花灯”两项课程让游客学习体验花灯文化。专业的、制作周期长的原材料由基地提供;核心的、参与度高的步骤由游客来完成。这样也能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这项文化,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这项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文明。
“我愿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讲到未来发展,黄老师借用了中国芯片先驱黄令仪的这句话。非遗传承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承断代或技艺消失。针对将要断代或难以寻求的技艺,黄老师目前仍在坚持不懈,挨村挨户去寻访。通过村民口述并结合影像、文字记载还原制作工艺,复现出曾经的热闹繁华。
图为基地负责人黄洁老师向团队介绍宏村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
图为团队成员对基地负责人黄洁老师进行访谈
玉壶光转,体验非遗
7月13日晚,团队在宏村花灯基地的支持下,亲身参与了宏村花灯会。当晚,团队成员早已在宏村等候。闹花灯也有一定的“讲究”,团队要经过“培训”,才能真正上场。
团队分为两组学习,分别是乐器组和舞灯组。乐器组要完成鼓点基本学习,掌握锣、锵与鼓的协调配合;舞灯组要学习基本的步伐,配合鼓点前行。第一次拿到花灯的团队成员都显得很兴奋,对接下来的表演充满了期待。随着第一声锣鼓敲响,花灯队开始浩浩荡荡的巡游。龙、鱼、凤凰、老鼠、兔子……依次出场,形状各异,溢彩纷呈。夜晚,花灯点亮后,更显得绚烂璀璨。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凤凰灯,俏皮可爱的兔子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真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不一会时间,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赏灯,有人拍照、有人欢呼、有人喝彩,热闹非凡。这种热闹的场景无疑让人们的情绪被感染,增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闹花灯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训练与表演中,实践团成员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打鼓练习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花灯巡游如何将非遗做到“活态传承”是一个意义非凡课题。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传承非遗的宝贵财富,使其更具生命力与创新力。优秀的非遗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走进人们的家乡里,进入居民的生活中,让非遗“活起来”,发挥其潜力和魅力,为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游子千里,燃灯家在”,花灯不仅代表着热闹与喜庆,更代表着远游之人内心的曙光、家的方向。研学基地的诞生以及非遗文旅的创新发展让宏村花灯迸发出更加强大的魅力。活态传承、融合创新是非遗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应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在“择一业终一生”的接力坚守下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7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