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巧手绘锦绣,靛蓝染春秋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作者:邵明阳

中国青年网淄博7月17日电(通讯员 邵明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2023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淄博市 “齐梅吹雪”工作室,深入体验和学习扎染和蓝印花布手艺,助力传统手艺的在新时代、新技术下的创新发展。

在新媒体和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通过媒体手段出现在大众视野,实践前期,实践队员通过抖音平台与“90后”手艺人刘峥老师取得联系,在确认好天气状况与时间后,实践队员来到刘峥老师的工作室,开始今日的体验活动。

一扎一染,古韵今亲

初入工作室,实践队员便被满墙的创意工艺品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所吸引,一股穿越千年的质朴与纯粹扑面而来,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作为一名青年设计师与手艺传承人,他从事和热爱这项工作已有八个年头,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在古朴的艺术作品中融合不同的元素,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古韵与时尚融会贯通。

图为刘老师指导实践队员扎棉布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接下来,实践活动进入正题,在刘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用脱脂的棉布制作鱼鳞纹扎染作品,由细绳从棉布一角向内卷,结束后用力将卷好的布扎紧,等待进入浸染的过程,成品将呈现一片片的鱼鳞累积,相互交错的纹路,是较为基础和简单的扎染方式。此期间,刘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由平针缝绞法、任意打结扎法、包豆子花法等方法完成的作品,“财源广进”“百花齐放”……各式各样的扎染作品彰显着独一无二的文化风韵。

月白天青,布里生花

扎好棉布后,队员们跟随刘老师移步染缸。队员们了解到,这一缸染液的原料也大有来头,由天然植物板蓝根、寥蓝等制作出靛泥,加入高度白酒、草木灰或工业碱、清水、冰糖等,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发酵成我们最终需要的染液。将扎好的布料浸入染缸,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颜色的微妙变化也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图为刘老师指导实践队员浸染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扎紧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无法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更深刻了些。一棉布、一针线、一靛蓝,经历了层层渲染与自然干燥,纯白的棉布也盛开举世无双的文化之花。

创新赓续,数字助力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渠道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在于提高非遗的社会能见度,拓宽相关非遗产品的销路,更在于带来非遗保护传承理念的创新,进而为非遗衍生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等提供助力,在保护、传承中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生成和经验传递,让非遗在创新中“活”起来。

在扎染作品晾晒之余,刘老师开始向队员们介绍墙壁上悬挂的作品,“从前蓝印花布家家户户都有,用于桌布、床上用品,现在生活变化了,大众的选择多了,传统文化创新要跟着时代走”,一个小小的桌面摆件,融合了扎染、刺绣、书法三种元素,既满足现在年轻人文艺风的需求,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创新发展,清新脱俗的气质刹那间便体现出来。

图为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贵珍 供图

除此之外,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们分享到,从2021年接触新媒体平台,初心是借助这个途径让更多人走进和了解非遗,逐步体验和传承非遗,让沉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现在看来,实践队员通过新媒体发现扎染、体验扎染,更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非遗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今,新媒体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更多青年人“看见”非遗,发展创新非遗融合就是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碰撞,由此为新时代的生活者打造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共同空间,从而让非遗因重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获得新生。

图为实践队员与刘老师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92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踏访民间觅乐舞,匠心复原呈八佾

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队员来到曲阜文化传媒公司彭门创作室,探寻最高祭祀礼仪八佾舞的风采。实践队员在前期进行了充分讨论,明确每位队员的分工,并通…… 佛尔云耳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传承篆刻技艺,弘扬中华文化

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来到曲阜著名篆刻家张博老师的工作室了解、学习篆刻艺术。张博老师自幼拜师学习篆刻,习印二十余载,为实践队员们细致讲解了篆刻…… 佛尔云耳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踏访民间觅乐舞,匠心复原呈八佾

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队员来到曲阜文化传媒公司彭门创作室,探寻最高祭祀礼仪八佾舞的风采…

传承篆刻技艺,弘扬中华文化

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来到曲阜著名篆刻家张博老师的工作室了解、学习篆刻艺术。张博老师自…

品味泰山古法豆腐,传承千年豆香文化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社会实践】品味泰山古法豆腐,传承千年豆香文化(通讯员:高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继民俗传统,兴文化之光

(通讯员:柴佳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

净社区环境,传邻里温情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21日电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核心场所,它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最新发布

赏历史的彩虹,燃千年的窑火
为了深入学习、领悟党中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所在,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暑假社会实践队部分队员于2023年7月15日,来到德州宋窑红绿彩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悠悠千载大运河…
以爱传温度,用心续红脉
以爱传温度,用心续红脉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放在心中,铭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党员的要…
平顶山学院三下乡:传统村落现风光 资助政策进乡村
(通讯员高佳)七月清晨,天空湛蓝如洗,仿佛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晴空上朵朵浮云,它随风起舞、悠闲自在,为天空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微风在空气中漫游,轻轻翻动行人的衣襟,吹动一片片树叶,小路上响起…
同在一片蓝天下 心手相牵助成长
为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使他们心理健康、学习进步,曲阜师范大学“践行红色初心,共铸时代之梦”实践队于7月12日前往莱芜傅家庄村进行以“同在一片蓝天下,心手相牵助成长”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志愿…
以微薄之力,助教育发展
“青春三下乡”生科院赴芜湖小学期社会实践团队(双扶项目)——以微薄之力,助教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国农村有着9亿人口,其教育的发展直接关…
中国桑叶茶文化:传统茶饮中的瑰宝
(通讯员禤倩宜)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历史。并逐渐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茶是中国文…
走入秀芽产业基地,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抓住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7月9日至7月13日,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兴茶之余”实践团前往重庆市永川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基于茶竹村茶…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子开展“预防诈骗,从我做起”宣讲活动
为了普及反诈骗知识,提高群众反诈骗意识,激发社会对诈骗的关注度。7月12日晚,外国语学院“传薪火,入乡村,促振兴”乡村振兴观察团在铜梁区石鱼镇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内含丰富的反诈骗知识宣讲。此次活动…
成果荡徐家,演出送别离
成果荡徐家,演出送别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说:“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
宣纸烙画:以火为墨绘经典
大学生网报7月1日电(通讯员袁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非遗文化传承的魅力,树立对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