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佳)七月盛夏,骄阳似火,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空气中的热浪一波接着一波,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火焰之中。
据悉,为踊跃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指导老师薛天桥的带领下,于7月17日上午,前往郏县王英沟村传统古村落展开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学习了解王英沟村的历史文化、名人古迹,欣赏村落古建筑,感受古风古韵。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掘古村落的潜力,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溯源历史古村
位于河南省郏县的王英沟古村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河两寨,古树成群。下午一点,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行人来到王英沟村,在张书记的导游下参观了铫期故居、古树、古窑洞、古井、古民居、千年古槐树(树龄2200年)、连心桥等。团队成员和张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得知,该村背山面水,村子里有古树500余棵、古窑洞70余孔、古建筑130余间、古井4眼。村中传统建筑保存良好,古民居风格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古村落”。
伴随着张书记的引领,团队成员们来到了铫期故居,该故居建于明朝中期,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这座故居是当地铫姓家族的居所,也是铫姓家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20世纪80年代,该故居被列入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缮。接下来,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古窑洞,王英沟村的古窑洞建筑群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古窑洞建筑群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些窑洞建筑群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为张书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古村落。 (郭子凯摄)
探寻村落建筑
下午三点,社会调研组走访全村落,就古村落建筑风格进行考察。“一河两岸,前房后窑”,村内民居以明清时期为主。乡村振兴促进团也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布局等作了提问。“村内建筑结构严谨,石刻、木刻、砖雕、布局等融合了建筑学、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极具豫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区域特色。”张书记向团队成员们介绍道。
铫期故居建筑群融合了中原地区和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尤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铫期故居建筑群由多个院落组成,主轴线上的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次要建筑则围绕主轴线布置,形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结构。古民居院落布局为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形制,多为两进院或者三进院,房上用梁、檩、椽子;梁下和房四周都有粗大的顶梁柱;门窗多以几何图案拼接,融有砖雕、木雕、石雕等民间技艺。
“王英沟村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展示了豫西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指导老师薛天桥在欣赏完王英沟村的古建筑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图为张书记带领全体师生参观千年古井。 (郭子凯摄)
寻觅文化内涵
在王英沟村大门前,乡村振兴促进团对王英沟村历史文化进行了提问。张书记也向乡村振兴促进团讲述了王英沟村独特且有魅力的文化内涵。
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铫期故居院落中,通过张书记的讲述他们得知王英沟村是东汉名将铫期的出生地。在村中,保存有许多与铫期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如铫期井、铫期洞、铫期树等,这些元素展示了该村与铫期文化的紧密联系,也吸引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访。紧接着团队成员们来到千年古井前,“铫期名已古,废井曾未竭。后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古井虽历经千年,但一直是“旱没有干过、涝没有满过”,井水甘甜、清澈见底,目前仍能正常使用。甘甜的井水千年来一直滋养着村里的父老乡亲。并且,王英沟村还保存有许多古老的窑洞,这些窑洞是村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一些窑洞经过修复和改造,成为了特色民宿或手工艺品工作室,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和体验。除此之外,王英沟村的自然景观资源也非常丰富,三面环山,青龙河穿村而过。这里的自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休闲。王英沟村的传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铫期文化、古窑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等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王英沟村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旅游资源,使其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图为团队师生与张书记合影留念。 (李鸿嘉摄)
此次调研走访,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寻根溯源了解到王英沟古村的悠久历史,通过对王英沟古村历史脉络的考察,重点展现王英沟村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示传统古村落的特色历史文化底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9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