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焕发文明实践活力,2023年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拾遗社会实践队前往曹州古城拜访曹州面人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
2008年6月7日,曹州面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州面人是长期流传于山东省曹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到当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清咸丰四年(1854年),江西弋阳塑匠王清源、郭厢云游艺至曹州(今山东菏泽)穆李村,与当地艺人杨建清、杨保林、杨贵林、郝胜共同切磋研艺。他们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使穆李村面塑成为曹州一带面塑艺术的发源地。
菏泽穆李村面塑艺术代代相传,工艺精益求精。1908年前后本村面塑普遍发展,先后传艺给李朝平、马德交、马风山、李俊福、李俊兴、杨振合、郝子礼、郝道黄、穆天春、穆宗书、穆绪干、常朝品等三十余人。其中李俊福、李俊兴技艺超群,俊福擅捏武将英姿,俊兴擅捏佳人仕女,被誉为“文武二李”,驰名中外。老艺人穆化起、穆绪竹、穆绪岭、常振华等应全国各大城市、单位聘用者甚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李芳清“民间工艺美术家”光荣称号。1996年被邀请到柏林为当时的总理科尔当面塑像。他一生从事面塑艺术研究工作,创作了大批活鲜人物形象,如金陵十二钗、《聊斋故事》、《水浒》一百单八将等古典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现代人物雷锋、刘胡兰、欧阳海等塑造得活灵活现。面人技艺不断传承,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如郝言林、郝广军、郝金刚、穆立波、穆化想、李传杰、宋明轩、武金发、李传进、常乐贤、马同玉、李双全、李松山为本村面塑事业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非遗传承人告诉实践队员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小剪刀、梳子、骨符、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
实践队员又了解到“天下面塑出穆李”,在菏泽,一提起面塑人们想到的也是穆李村。此村被誉为“天下面塑第一村”,面塑技艺也逐渐成为穆李庄人赖以为生、养家糊口的手艺。近些年来,多位非遗传承人前往菏泽市多个小学进行面塑教学,让同学们亲手制作自己的面塑作品,感受到曹州面人的魅力。
曹州面人根植于民间,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古朴,粗犷豪放;造型夸张,简洁生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或许很多传统技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我们身边,依然能看到许多年轻人,承继着祖辈传下来的艺术灵思,对传统艺术做着最朴素的坚守,收徒传艺,不遗余力地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绝。这是守艺人的抉择,也是青年者的担当。
撰稿人:李诗轩
拾遗社会实践队
指导老师:于运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93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