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深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凝聚返乡青马力量,引领助力乡村振兴。7月18日到20日,兰州理工大学“红色筑梦延安情”暑期调研队前往延安市永坪镇黄家圪塔村及附近乡村进行调研学习。调研队在此倾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千百年来流淌在华夏民族血脉里的爱国精神。通过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为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
图为当地政府为实践队市调研方案做给予指导并为我们提供相应的相应的平台。韩涛 摄
在永坪镇镇政府和其他村党委会成员的陪同下,我们走进黄家圪塔村,去深入了解这个扶村的真实情况。近年来,在北京空军机关大力帮扶下,在当地党支部引领下,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军地共建”工作模式,开展一系列军民互学互帮互助活动,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弱产业村,发展成了拥有231座拱棚,6座高标准养殖圈舍,实现了通村道路入村户,自来水入院落,家家都有致富产业和门路的强产业村,谱写出了新时代军地共建融合发展的壮美篇章。
图为永坪镇周福来镇长带领实践队员走访黄家圪塔村并为实践队介绍当地情况。韩涛 摄
我们参观黄家圪塔村里脱贫的功臣——大棚。大棚里种植有西瓜、西红柿、草莓等各种蔬菜水果。周镇长介绍到,全村现有拱棚231座,日光室温棚24座,大家畜135头,现已形成以棚栽、养殖为主的“菜沼畜”产业体系。现在全村二百多个大棚,一个大棚一年能够收入一万元左右,通过利用荒废的耕地来种植瓜果蔬菜。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大棚工作的村民,他们是返工人员,由于优良的扶贫政策,使农民的收入提高,就不用背井离乡和外出打工了。
图为永坪镇周福来镇长带领实践队员参观种植大棚,了解黄家圪塔村脱贫路径。韩涛 摄
实践队开展发展成就调研活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了解长征刚到达延安时的黄沙漫天,对比现如今森林覆盖率46.35%。延安将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实施生态补偿、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产业脱,全面走上了绿色脱贫之路。
图为当地村民带领实践队去观看退耕还林的成效及通过改设施环境来助力乡村振兴。韩涛 摄
“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周镇长的一句话,道出了乡村发展理念的时代变迁。在镇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黄家圪塔村全村先后硬化通村道路和入户道路共计19.5公里;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135户;建成了连心桥、拥军爱民广场、远程医疗室和电子商务服务站等基础设施;整村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改造卫生厕所135座。黄家圪塔村位于永坪镇区东北5公里处,全村有耕地3518亩,退耕还林7653亩。实践队入户走访对黄家圪塔村进行调查了解延安是如何从“黄沙天”到“圣地蓝”,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村民对于生态保护的熟知程度,并且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助力黄家圪塔村生态文明建设方性绿化方案。宣传和号召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严肃法纪,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实践队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延安经验,为甘肃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村民家中并调查对于生态保护的看法和见解以及实践队队员为村民你讲解有关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政策。韩涛 摄
相遇是短暂的,然而黄家圪塔村却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热情负责的周镇长、朴的村民、纯洁无瑕的自然景观实现着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梦。离开时,我忽然想起古人所提出天下为公的希冀,纯朴善良的民风早已使这个陕北的村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如今,国家扶贫脱贫的政策又使其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如今的黄家圪塔村正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信心十足地大步向前迈进。不久的将来,一座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美丽乡村将跃然勾画在乡村振兴这幅美丽的画卷上。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当地政府在村委会的合影。韩涛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98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