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学子“三下乡”: 蒲草筑梦,创新传承,宣扬非遗
通讯员:欧泽巧、王婷媛、林美欣
非遗传承,勇于创新,乐于助人
华夏通过时间的沥选和实践的筛选传下一门手艺,也传下这些精神。
如今,非遗手艺、非遗产品正在时代洪流和发展旋涡中减少甚至被淡忘,如何珍视非遗历史传承,延续非遗手艺脉络,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实践中,记者走近乡村蒲草编织技艺非遗和它们的传承人,聆听时代留下的华夏非遗故事,感受朴素与执着的“匠人精神”。
夏日微风,蒲草筑梦
盛夏的烈阳,静默的农房,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的蒲草编织坊显得微风习习又宁静惬意。
蒲织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徐少文是蒲草编织坊的主人。在炎热干燥的农房里,蒲草的存在带来给这个屋子带来夏日习习微风,蒲草编织品随处可见,像是举办蒲草世界的聚会。记者到现场采访时徐少文正在整理蒲草编织品,几个工艺品的编织步骤,就需要一位编织者起早贪黑的一整天。
一个蒲草编制品的制造工序有十余道,选草、舂草、染草、起头、织肉、织花、织角、穿边等,每一步都需要心定、神静。
兴趣与环境使然,从4岁开始,徐少文便开始在农务劳作业余时间自学蒲草编织,后来从母亲手中继承了这门古老的蒲草编织技术,到她手上已经是第六代,如今64岁的徐少文是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当地技艺最为精湛的蒲草编织传承人。在这样的山乡里,每天早晨5点起床,准备蒲草材料,伴随风扇蝉鸣声,将手中蒲草熟练交叉错落,时而响起欢笑或几句欢乐交谈……日复一日,徐师傅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她笑着给记者讲述她与蒲草编织的荣光与失落——
谈起与蒲草编织初识,她脸上绽起笑容,徐少文在‘蒲乡’——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长大,家中从事蒲草编织,耳濡目染对蒲草编织格外喜欢。徐少文4岁便开始观察他人蒲草编织手法,在做完农务后偷偷躲起来独自研究蒲草编织技艺,‘’那时候就想着蒲草编织不像农活劳作这么累,连放牛做梦都在想着怎么编织。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偷偷摸摸拿着积攒的材料,在小角落研究一晚上直到天亮编出的小草席。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蒲草编织。”徐少文道。
1968年始,徐少文小学时期,仍坚持用课余时间蒲草编织为家里增加收入。
1974年,徐少文中学时期靠蒲草编织技艺自供学费和零用完成“读书梦”。
蒲草编织技艺筑起了徐少文去看更好世界的“人生”梦,也筑起无数个像徐少文般孩子的童年“成长”梦。
( 图为徐少文同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讲述蒲草编织故事。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提供)
蒲草编织技艺筑起了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村民“脱贫”梦。20世纪50年代初,蒲草编织产品成为湛江主要出口产品之一,70年代,太平镇兴办起蒲草编织厂,主要生产草帽、草席、蒲扇为主,年产值近10万元,
蒲草筑起了湛江“兴盛”梦。据悉,广东省湛江市蒲草编织技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早在明清两代,蒲草编织产品盛行,成为湛江大宗出口货物。明末清初,广东省湛江市太平、客路、遂溪等多地盛产蒲草,福建等地传来的蒲草编织技艺在湛江广泛传播。清末,商人利用蒲草编织品包装货物运往国内外。湛江当地村民为改善生活条件,在农作期间编织蒲草补贴家用或依靠蒲草编织维持生计,蒲草飘在家家户户,湛江城市收入水平提高。
带有中国特色的蒲草编织品畅销海外,无疑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大的传播度和更好的口碑,蒲草编织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为筑起中华民族“复兴”梦助力。
通过徐少文的讲解,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更坚定筑起“蒲草宣扬”梦,明确此次活动的责任与担当。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宣传组将竭力宣传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蒲草编织历史与蒲草编织技艺,努力让蒲草编织技艺重回大众视野。
创新传承,不懈续梦
“编织每个步骤要做到最好。传承蒲草编织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虽然很累,但只有创新,能让劳动获得的成功提高,吸引更多人来学习蒲草编织技艺,把非遗传承下去。”徐少文道。
1979蒲草编织行业市场受到塑料等编织业冲击,徐少文所在蒲草编织生产队解散。1980徐少文高中毕业,开始第一次创新研究,做出字席创新让她尝到创新“甜头”。
2004年,湛江市太平镇良村小学岗位改革,徐少文走下三尺讲台,毅然决然续“蒲织”梦。
2004年徐少文发现蒲草行业经过竞争产业的兴起不复从前兴盛。徐少文决定用创新发展蒲草编织行业。“那时候,我每天抱着蒲草研究有什么新的技法,还能把草做成什么,满脑子想着创新,苦都说不完。累到骑车运蒲草摔进田里。他们都说我是不是‘疯了’,说‘这种东西不是每家每户都会的吗,还需要什么创新。’那时候遭到的质疑数都数不清。也得亏那时候没放弃。”徐少文道。
2009年徐少文创新蒲草编织技术,编织出的蒲草编织新产品获”湛江最有特色旅游民间艺术”。
2010年徐少文注册成立专门的草编织工艺厂
至今徐少文仍坚持不断创新传承,也仍在不懈用创新续写个人”编织”梦,用不懈努力续湛江蒲草编织“发展”梦,用匠人匠心续中华民族非遗‘’传承“梦。
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深明白创新蒲草编织技艺的困难,也更加明白创新之于蒲草编织传承重要性与不懈坚持的必要性。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设计组与策划组将尝试创新蒲草编织技艺品款式和书写太平镇蒲草编织品营销策略。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将竭力把握在此次续写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蒲织”梦的机会,不懈坚持,奋力为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蒲草编织行业带来良性发展。
(图为徐少文同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展示创新时期作品相册。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提供)
宣扬非遗,助梦成真
海滨小城,蒲草扶疏。
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这里与蒲草相关的物品数不胜数。
近代以来,蒲草编织技艺受其它市场其它替代品影响,蒲草种植农户增多,蒲草编织品成本也随之增高。
“你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吗?”
面对记者的问题,徐少文坚定地相信“不会”。
自2007年来徐少文不辞辛苦到各个村庄去指导妇女对传统草编织的创新之作。
2012年5月开办了麻章区太平镇残疾人草艺编织培训班,组织当地残疾人参加特色草编培训。
“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一定会教,每一个在我这学习的人都会是蒲草编织技艺的传承者!”说及至此,徐少文脸上笑容更甚,“之前有个女孩子和她婆婆一起向我学习编织,现在怀孕在家,每次看见我都要说感谢我,给了她一个谋生的能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要感谢我,我只是做了一个蒲草编织技艺传承者该做的事。”
徐少文用匠人匠心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学习者走向“脱贫”梦。
2012年蒲草编织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蒲草编织仍是太平镇主要产业。如何宣传蒲草编织技艺,让蒲草编织技术非遗重回大众视野,是助力湛江“发展”梦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推动力。
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将持续跟进广东省湛江市蒲草编织非遗技艺的发展,并与徐少文达成合作意向,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蒲草编织品创新、宣传、销售,给广东省湛江市太平镇蒲草编织技艺注入青春力量,帮助“蒲草”梦发展。
( 图为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同徐少文合影。湛江科技学院“蒲草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0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