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顺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7月20日上午,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逐步探索乌兰,实践砥砺前行”乌兰村振兴成就调研实践团到达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乌兰计村跟随村民和老师一起走进草编艺术,感受非遗传承的魅力。
首先我们跟随秦主任来到兴农创意草编工坊,从工坊负责人那里我们了解到草编工艺品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草编,也就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最早的草编运物是河姆疫人刺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崔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同时在我们与秦主任的初步交流中了解到,古时候各地民间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辩、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丰富的编结技法,使草编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方均有不少适宜编结的原材料,因此各地草编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特色。草编制品以草席、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帽、草鞋等实用品为主,也有一些用作陈设的观赏品。从19世纪40年代起,草编开始远销国外。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草编得到迅速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作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草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同时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其价值不仅仅是囿于一种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
随后由工坊的负责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草编成品,在参观过程中,秦主任向我们讲述:“面对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双重挑战,卜尔汉图镇乌兰计三村在区委、镇党委的领导下、在区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将脱贫攻坚成果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引领全村群众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庭院经济”致富模式,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而草编文化,便是村民成功发展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村民们传承草编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顺应国家对非遗文化发展的要求,在传承中创新,在深入学习和发展草编文化的同时,村民们总会进行深入交流,不仅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自信,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子里的凝聚力,成为我们克服疫情困难,成功脱贫的一大助力。”
随后我们又跟随党委书记秦国柱加入村民们,一起学习体验草编文化,在体验中,每个队员都做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草编成品,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秦主任表示:“作为村子的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党员,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带领村民传承和创新中国的非遗文化,是他的荣幸,他今后将会继续将草编文化发展下去,也会带领村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调研实践团的所有成员都以一个草编成品结束了今天的行程,在和村民们告别之后,我们跟秦主任进一步沟通为了进一步了解村子脱贫致富,和传统经济转型,以及未来村子的发展方向,决定明天向村民和秦主任进行进一步的拜访和访问。
经过之前美丽庭院、彩绘墙、玉米迷宫、畜牧业、农事体验馆天的参观,和今天对村子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同学们都对村子里的发展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知,面对村民的热情,同学们更加充满了干劲,想要继续探索和学习有关村子发展的事务,希望了解到更多有关村子发展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村子更好的抓住发展的机遇,打造更好的乡村文化!
文:裴思文 图:裴思文 审:刘强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00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