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语同声”社会实践:雅言诵国学,古韵润童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响应国家号召,丰富人生阅历,增长才干,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由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们组成的“语同声”社会实践队,响应号召,以支教形式参与到助推文化传播的队伍当中,致力于普通话的推广并且传颂国学经典。青春正当时,我们在行动。
“语同声”社会实践团队开幕仪式
参观实践地点
在开始支教前,首先,我们对实践地点进行了参观。实践地点的老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并带我们我们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详细的讲述了我们的任务,并且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让课堂更有效率,让孩子们快乐学习。
队员焦楚慧正在请同学演绎古诗情境
在课堂上,队员焦楚慧给孩子们带来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经典之作。在上课之前,先请孩子们讲述一下他们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并由此引题。随后通过朗读和吟诵,让孩子们体会到诗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所描绘的那一幅乌云蔽日,白雨翻滚的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画面。对诗句进行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体悟诗句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同时,引入情景教学法,选择同学对苏轼进行扮演,演绎出当时作者分别在雨前雨中雨后的心情状态。通过对情景的再现,仿佛穿梭千年,看到了在望湖楼最后写诗的苏轼,在望湖楼处把酒,眺望远方。外面的雨点落下来了,也砸在苏轼的心头,但他却没有就此任凭大雨倾盆,反而让风吹走了心中的阴霾。古诗词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作者看到景色,还有开阔的胸怀。古诗词传承千年,千年不朽,诗词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仔细学习、品味。
队员王聪正在教授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
队员王聪用几个趣味历史故事让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夏朝的历史。王聪在走进夏朝这个板块当中,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给大家介绍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采用疏导的办法,最终化整为零,成功解决洪水问题。在夏的建立这个板块当中,王聪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了禅让制和世袭制这两种不同的继承制度,让同学们对夏朝王位继承制的转变有了一定的了解。夏朝的建立,让“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在夏的灭亡这个板块当中,王聪同学讲述了桀的残忍暴行,引人思考“统治者该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在课堂的最后,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勤政爱民、勤俭节约、法德兼施。“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王朝更迭,有战有和,其中的规律需要我们自己发现。
队长张艳秋的正在教授国学
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看到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我们精心准备着国学课、书法课等等的趣味课程,课堂上,他们好奇的眼睛里闪着的光芒,使我们有了一往无前的动力。他们稚嫩清脆的读书声让人觉得朝阳正在冉冉升起,此后会有万丈光芒。
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语同声”团队成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师生互动,增加趣味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们快乐学习。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对于历史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度过一个充实又忙碌的假期,也在无形之中增长了才干。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教育身上。
队员李蓉和孩子们课间活动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之际的讲话,对身处新时代的青年具有极大的鼓舞和启迪作用。“语同声”社会实践队深受触动,积极投身于支教活动,用我们微弱的力量为未来的新星指引方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14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