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我随团队来到了中山陵参观学习。中山陵依山而建,风景怡然,绿植森森。气势磅礴,雄浑开阔,细微处又兼以浓厚的人文气息。
我们谒陵的过程中大部分是爬山,自山下有公路一直修筑到景区陵园处,游览车收费颇高,我同组员就徒步而行,景区的范围很大,商业化做得很是足,路上卖水,卖纪念品,租车,卖小吃的一处接着一处。更有小贩骑带着货物到山上买,籍此谋生。整个陵园分为三层,下层广场处立着高大的三门牌坊,其正中悬着书有“博愛”的牌匾。往后走是一段墓道,两旁栽种着许多的雪松和桧柏。中层是陵寝的正门,宏伟庄重。大门横额上也刻着景区内随处可见的“天下為公”四个大字。门后是碑亭,仰头看去,碑上写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鎏金大字。过了碑亭,便是层层累叠的石阶,自下往上看,人只能见到石阶和顶数的祭堂。而攀登上去以后,往下便又只能看到平台而不见台阶。祭堂内不允许拍照,肃静严敬了许多。堂内正中是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塑像双腿合拢危坐,两手置于腿上,双目观瞰着远方。顺着石像的目光而去,唯见到蜿蜒曲折,时断时续的山路,和目力穷极处隐于天色中的城市楼群。
孙中山先生生于1866年的一户广东农户,而后前往檀香山,香港等地接受了西式教育。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其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的指导下,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他又四处奔走反对复辟,捍卫共和。他此后的余生也都全部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事业,进行护法战争,改组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生命的最后,他仍为国事而坚持抱病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他本人早年就在紫金山说过:“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先生缘何如此钟情于金陵山麓,大抵是因为这里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是见证了多少王朝荣辱兴衰之地,于辛亥革命,于他毕生的革命事业,于他本人都意义非凡。
中山陵是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风云集会之地,现在也是游人如云。然而陵园内既有人声鼎沸处,也有僻静清寂处。游人少行的地方像是一座兀生几分肃穆的普通的宁和的公园。这实在是令人恍惚,使我想到了吴其昌一家在此处的绝食请愿;使我想到了九一八后这里的学生集会;使我想到了爱国将领续范亭在墓前的剖腹明志;使我想起了人们面对英烈而发出的难忍的悲号;使我想起日占期间园内弥漫着的压抑和沉默 ;使我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谒陵者所怀着的怎样激动与复杂的心情;想到了连战访陆时所代表着多少血脉相连分隔两地的同胞;想到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对于前人的最好纪念就是完成他未结的事业。
孙中山先生有一句赫赫有名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他为着一个打碎旧的封健的衰败的中国而终身奋斗,在弥留之际,他仍挂念着一个苦痛的饱受欺凌的中国。而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活跃的中国,我们将会怎样地生活,怎样地度过一生。当我们离开时,我们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美丽的中国?
我想所有仰慕缅怀孙中山先生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都会学习他矢志报国的追求,百折不挠的精神,天下为公的胸怀,博爱无私的精神,以历史之责任为己任,为其当为,言其当言,在身体力行中实践广博之理想,在学习思索中感悟磅礴之精神。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我辈青年必会竭尽己力勿使前人之心血付诸东流,而使后人之同志者亦受鼓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19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