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红色革命历史上,有“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说法。宁津属于冀鲁边红色革命老区,在这里有一个边陲小镇——崔杨,它记载了以肖华司令为首的抗战英雄们坚持抗战,不屈不挠,最终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的抗战岁月。为追寻当年抗战红色记忆,7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Redcul-追思溯源实践队队员孙婉华、任晓菲走进崔杨抗战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正式开启了他们的社会实践之旅,一同学习崔杨文化,感受崔杨精神,在学习中坚定信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2023年7月12日下午,实践队员满怀敬意跟随纪念馆讲解员的脚步走进崔杨抗战纪念馆,推开纪念馆大门的瞬间一组浮雕映入眼帘,上面栩栩如生地雕刻着肖华在宁津、边区慈母马振华、誓死保卫烽火报、军民鱼水情、崔杨大刀等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形象地展现了70年前宁津人民八年艰苦抗战、用血肉筑起抗敌长城的震撼场面。同时耳边伴随着馆内四面环绕的《大刀进行曲》的雄壮的旋律,实践队员仿佛回到了当年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昂年代!
为深入探索崔杨红色文化,实践队员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对“边区组织坚强堡垒”“威武不屈气壮山河”“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红色崔杨威名远扬”“碧血丹心彪炳史册”五个单元参观学习,重温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曲折历史和过程,实践队员们驻足倾听每一个英雄事迹。实践队员任晓菲表示:“透过这些真实的照片、文字讲解与历史展品,切身感受到英烈们为祖国河山做出了巨大牺牲,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转角处一张名为“回民支队”的照片使实践队员停住了脚步,讲解员看到这一幕便详细地给实践队员介绍了回民在抗战时期付出的巨大牺牲。冀鲁边区是回汉族群众聚集的地方,1934年,回汉民众进行了‘河工暴动’。大会上政委王连芳的一句话“同胞们,我爱我宗教,爱教更爱国。国若灭亡了,教安能独存?同胞们团结起来,齐心跟着抗日救国总会和抗日大队,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唤醒了民众。从此,冀鲁边区回族儿女,驰骋在杀敌战场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实践队员听到这些不禁感叹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王政委的那句话更是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的心。
行至第三展厅,讲解员阿姨带实践队员参观了《烽火报》的印刷场景还原,在昏暗的环境中有两位革命同志,一人印刷纸张,一人怀抱印刷的烽火报,他们不惧环境的恶劣,始终坚持印刷烽火报,为边区抗日军民提供精神食粮。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学习了解到《烽火报》在战火中诞生,在血与火中行走,步步荆棘,处处险境,它靠的是人民群众用生命,构筑起一道道堡垒,舍生忘死才保护下来的。
《烽火报》可以说是一面战鼓,激励勇士鏖战沙场;也可以是一束火炬,将英雄冀鲁边照亮;它你战火中诞生,坚挺着钢铁的脊梁。《烽火报》的存在给边区军民面对抗战的艰难困苦带去了希望,更使他们心中有了胜利的光亮前路。
三百个人,三千把刀。最后,实践队员参观了崔杨最具特色的崔杨大刀的传奇故事。实践队员参观了抗日的大刀、打造大刀的铁匠炉以及抗日大刀队练习的大刀破刺刀的“八套刀法”,让实践队员真实体会到了宁乐边区光荣的抗战历史。
结束崔杨抗日纪念馆的参观后,实践队员采访了宁津县崔杨村党支部书记、崔杨抗日纪念馆馆长任廷水,他向实践队员又说起了大刀的故事。他说:“抗日战争时期,军工厂生产能力有限,八路军的枪支很少,大刀是主要武器。我的爷爷任玉杰带领崔杨村有志青年苦练杀敌刀法、踊跃报名参军,全村四盘铁匠炉,无偿为八路军游击队打造了3000多把大刀。”通过这段话,实践队员再次刷新了对崔杨人民的认知,对崇德、尚义、笃信、图强 的宁津大刀精神也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
通过这种实地参观活动,实践队员对抗战期间宁津战局和红色大刀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感悟革命传统,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实践队员也表示要秉持崇德尚义、笃信图强的精神利刃,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前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2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