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为响应时代的号召,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于2023年7月6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豫见非遗调研队前往洛阳市新安县进行线下调研采访。以下是我的调研心得:
大一匆匆过去了,又到了漫长的暑假。为了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下定决心参加社会实践。于是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我校非遗调研队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几天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最终确定调研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烫面角和河洛澄泥砚。于是由负责人对我们非遗调研队成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很快我们便出发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真是漫长无比,我们激动又兴奋,迫不及待立刻到达,人人满怀期待准备调研。 “百年传承,只为记忆中的新安味道。”我们调研的第一站是坐落于新安县的王氏烫面角。作为传统风味小吃,王氏烫面饺距今已传承四代,具有百余年历史,其香味被无数人记在心底,曾获得“河南名吃”“中华名小吃”等荣誉。通过采访传承人王女士,我们了解到王氏烫面角的来源和相关历史故事,以及其特别之处等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烫面饺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蒸好的烫面角皮薄如纸,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不腻,实为小吃中之上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实践参与,学习了和面、制皮、调馅儿以及包成形的过程,真是收获颇丰!
图为烫面角传承人展示调馅儿过程
“千窑千变,无一雷同;河洛非遗,守正创新。”品尝完烫面角之后,我们进行了短暂的休息,便去了我们调研的第二站——河洛澄泥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位于新安县,始于汉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澄泥砚的原料采于黄河中下游两岸沉积百年以上、含有诸多矿物质的澄泥,经历采泥、选泥、澄泥、醒泥等60多道工序制造而成。作为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游晓晓十分注重成年人的传播与传承,将澄泥砚艺术馆融入现代审美,推出“盛世中华”“老家河南”“翰墨河洛”等系列作品,将澄泥砚带进大中小学校,道尽澄泥砚的美学品质,让古老的澄泥砚历久弥新!
图为澄泥砚艺术馆相关展品
调研结束,又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这次并不觉得漫长,经历一天的忙碌,不约而同,大家都疲惫地睡着了,不一会儿便回到了学校。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次令人终生难忘的一段美妙的人生履历啊!
图为指导老师和调研队成员合照
此次假期社会实践,是一次不同于家庭学校的体验之旅,是一次开阔人生视野的学习之旅!虽然这次社会实践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对我来说却分量很重。一、我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有了更高的敬仰之情。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我了解到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都有艰难的传承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因此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具有脆弱性,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每一次传承都值得我们敬畏。二、我不仅学到了更多人际交往技巧,而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论是前期传承人的寻找与联系,还是采访问题和策划的撰写,处处都需要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学习到在合作中,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和同伴沟通交流,对成功要有信心和耐心。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优缺点,比如善于思考却不善于表达,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将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缺点。本次实践活动“教授”给我的尚且不止这些,它还开阔了我的视野,无形之中使我增强了努力的信心和毅力。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提高大学生实践交际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接触社会、积累经验的大好机会。并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种社会实践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只有真正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与社会的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4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