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充满着传奇故事的红色沃土,更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传奇史诗的起点。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里是湖南,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一片敢闯敢拼的沃土。
2023年7月7日,沧州交通学院“渤海梦之滨,绿野夏乡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员们怀着热忱激动地心情登上了去往湖南的列车,开启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实践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美丽乡村中国情,“湘”约百年振兴梦”为主题,从文化底蕴的积载,各时期相关政策推动等方面探索了湖南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刨根问底”寻源头-湖湘文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底气
为了对湖湘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实践团来到了长沙岳麓书院和橘子洲头,追寻湖南这片沃土的千年文韵。实践团成员在岳麓书院内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开展了关于岳麓书院发展历程的宣讲活动并组织实践团成员集体观看《岳麓书院》纪录片去学习探索湖湘文化的内涵。在参观学习中,讲解员说:青年毛泽东曾寄居岳麓书院,从他的寓所推开窗,就能看到讲堂檐前那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实事求是”也成为他日后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鞭策着当地人民脚踏实地的为家乡谋发展,促振兴。走进岳麓书院的讲堂,屏壁正面篆刻的《岳麓书院记》首先映入眼帘,“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张拭院长在百年之前所倡导的这种培育实干人才的教学理念到如今依然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民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湖南在这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役中冲在了最前线,战果累累。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实践团深受震撼,不仅感叹于他们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理念,更深深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立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站立在橘子洲头,面对着北去的湘江水,实践团成员集体诵读《沁园春·长沙》,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诗词中成员们感受到的是毛主席敢为人先的气魄,是湖湘精神的大气磅礴。置身橘子洲头,感受着毛主席的理想信念和情怀,实践团成员初心更加坚定,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吾辈青年更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便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精准扶贫政策让中国逐步实现从强起来,富起来再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脚踏实地图发展-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各项利好政策是富起来的支撑
从一块七毛钱打拼出全国连锁的餐饮企业,从一碗绿豆稀饭到湘菜代言人,实践团的第二站来到了湖南韶山的毛家饭店,采访到了毛家饭店的创始人汤瑞仁奶奶,在采访中汤奶奶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她创办起了这家饭店,是党和人民给了他这个机会,所以饭店的所有收入大部分都会用来资助贫困儿童入学,饭店会一直为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真正践行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中的“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汤奶奶还告诫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好好学习,擦亮眼睛,强身健体随时准备着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在采访结束后汤奶奶将自己学习创作的绘画作品、毛家饭店相关党史书籍送给了实践团队,告诫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这里是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是新时代的红色地标,这里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是说起扶贫就不得不提的地方,实践团的第三站找到了精准扶贫的源头,沿着习总书记的脚步去探寻习总书记走过的路。我们有幸联系到了习总书记曾经接见过的石顺莲老支书,石书记说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村子里全部都是小土路,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村民们每年年均收入不到两千元,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短短十年时间,村里的道路拓宽了,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银行、电商服务站开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十倍,实现了全员脱贫。不仅如此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石书记退休后便开办了一家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为村里留守带娃的妇女们谋出了一条路。石书记带领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传统非遗文化-苗绣,去感受一针一线所创造的“家门口的脱贫”。
自从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之后,十八洞村明显变得更“年轻”了,之前村子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感党恩”农家乐的老板杨超文就是其中之一,杨老板说:“是共产党带领村子富起来,让村子里的人民生活的越来越好,我们要永远记得这份恩情,所以我给农家乐取名为感党恩”,近些年来文旅产业融合越来越好,农家乐的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杨老板的新点子也越来越多,以竹笋为主题打造特色菜品,建立苗语学习基地促进苗族传统文化传播,实践团的成员们跟着杨老板学习了简单的苗语进一步感受苗族风情。采访结束后实践小队将队旗留到了杨老板的农家乐,杨老板亲切的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来啊,我这呀就是你们的基地啦!”淳朴自然,踏实肯干,乐观向上,是属于十八洞村的魅力和生命力。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特色产业,加强各行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十八洞村的村民们真正走出了一条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二十大中指出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成为当下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光长远促振兴-二十大以后产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主流
“我们的蜂蜜很受欢迎”山亭阁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谭立志说。“大爱如山,甜蜜人间”一进入谭总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八个大字,实践小队的第四站来到了泉丰村山亭阁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谭总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合作社的蜂业养殖基地,谭总说泉丰村起初就有村民进行蜜蜂养殖,但没有形成规模,他和村委会在研究了近15年来中央关于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文件后决定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建立养殖合作社,将蜂业养殖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现在的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全过程的科技养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经济效益,更是在2022年积极发展基础产业,旅游业,建设公共服务农家菜馆,民宿,亲子乐园,体验式娱乐等项目,带动周围四个乡镇,400余户人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富裕之路。
大美乡村入画来—安沙镇新华村作为乡村美丽宜居典型示范片在各大公众号上展出。实践团的第五站便来到了新华村。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变现路径,指的就是新华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新华村体现的极为透彻。实践小队和该村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听取学习了该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相关工作经验,并参观了村便民服务中心、花卉园游客接待中心、花艺馆、花卉园标准基地室等设施项目。
在新华村调研时,实践团还借用此次机会为新华村的小朋友们做了一场宣讲活动。为他们讲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并由此故事延伸到二十大以后促进乡村振兴政策为新华村发展带来的好处,带他们体验乡村兴振兴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此次湖南之行让实践团感触颇深,也认识到想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特色支柱产业,还要注重完善脱贫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村民法治意识才能达到长远发展。
十年脱贫攻坚的故事,也是华夏大地创新蝶变的故事,红红火火,生生不息。跟着党员同志诵读的一句句入党誓言,看着一次次扬起的校旗,一场场激情澎湃的红色宣讲让实践团成员们的心变得滚烫,本次实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但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今日我们的任务已经由脱贫攻坚转化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我们一定会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在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乘风破浪,奋楫扬帆!
(指导教师:张凯 作者:王笑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