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22日电(通讯员陈瑜)
挪穷窝、立新业、稳得住。从2018年开始,西安市长安区五台山附近原山区石砭峪乡的村民们纷纷搬迁,七村合一,建立“石砭峪新村”。村内原来的常住人口有505户、174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转变为525户、1759人,离开了崎岖僻险的山区,开启了奔向小康的生活新篇章。与此同时,第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石砭峪新村村民的就业,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安居乐业情状。
2023年7月17日下午,高擎“扎根乡村沃野,擎画振兴蓝图”旗帜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3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石砭峪新村,重点采访了党支部书记董乃会同志。
采访主要分为书记讲述石砭峪新村的过去、现在、未来及实践团的成员们对书记进行提问两大部分。董书记从石砭峪新村的过去说起。原来,石砭峪乡分为七个村,分别是大瓢村、关庙村、清岔村、四岔村、罗汉坪村、老龙桥村和小马杓村。受地形地势影响,村民居住得比较分散,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也并没有那么紧密。
2013年,当地政府就有意进行移民搬迁项目,考虑到“一个是人口少、住得分散,防火防汛难管理;加上动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秦岭保护区,要保护大秦岭,保护水源地”,所以一直在进行对接,希望尽快落实移民搬迁项目。
(图为采访石砭峪新村党支部书记董乃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康敏婷 供图)
后来,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移民搬迁项目逐渐落地。村民若选择130㎡的住房就可以等装修完免费入住,选择180㎡则需要另交59000元的基础建设费。另外,为了整顿七个村之间隐隐蕴含着的“帮派风气”,石砭峪新村选择集体发展、共同商讨的建设模式,“大的事情一事两公开,支部起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群众代表大会决议;下来就是决议公开,结果公开。这个方法能让每位群众都参与,群众代表还能征集群众意见。”
要说搬迁给村民带来了什么,那就数80岁以上的老人最深有感触。若非移民搬迁,可能他们“到死也出不了这个大山”。“山上本来还有好多个孤僻的人,大家都是只管我,只顾我。”董书记这么形容道,“现在下来之后,大家相互帮助。对生活有很大的促进,就是比在上面好得多。”原来群众在山上的精神文化活动比较匮乏,最多是在晚上和熟悉的人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家常,然后沉沉睡却。但搬迁后,现在也有了比较空旷平坦的广场,老头老太乃至一些年轻人,晚上都可以来广场运动运动、唱歌跳舞;还有村里每个月会选择三四部优秀电影进行露天放映,也多举办了一些评比活动,如“好媳妇”“好婆婆”等等。
除了精神文明迅猛发展之外,百废待兴的村经济也日益红火起来。
毋庸置疑的是,“党建+人才+产业+项目”的政策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石砭峪新村大概一两个月召开一次集体的党员大会,把这段时间征集到的群众诉求在会上充分反映出来。同时,也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支部会,保证一个月至少两次。和群众有关的事,就是“有啥事儿都要和大家协商一下”。石砭峪新村党支部在方向引领和产业发展上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所以产业如火如荼,就业也顺顺遂遂。
再者,发展多元产业,带动村民就业,有利于经济形势转好。石砭峪新村继承了搬迁前的一些产业优势,如农家乐休闲舒适、土蜂养殖经验充足、铁皮石斛声名在外、菜籽油质量上乘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村现实条件,多拉赞助,多请专业人士指导,多吸引大学生等青年人才入驻,实现了第一产业精品销售、第二产业深加工处理、第三产业联合发展的经济盛况。
(图为石砭峪新村党支部书记董乃会与参与实地调研的实践团成员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可帆供图)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通过采访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党支部书记董乃会同志,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到搬迁前后石砭峪新村的基本状况、产业构成、环境维护、党建引领等具体方面。后续扶持不断线,多管齐下助发展,石砭峪新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40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