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京7月11日电(通讯员 郭玉峰)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安徽工业大学2023年7月7日赓续烈火燃魂实践队以“赓续红色血脉 重温红色足迹”为主题,在南京探访红色革命旧址,重拾红色革命记忆,在实践活动中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挖掘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红色信仰,汲取奋进力量!
早上九点,参观活动开始。小队们从纪念馆的入口进入,首先被庄严肃穆的建筑所吸引。建筑外立面上镶嵌着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令人瞬间感受到历史的沉重。紧接着实践队员就来到了一处展示厅,该处就是革命烈士的遗物,看着陈旧的物件,却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实践队员正在观看的是戎马一生的将军的一封家信。据现场的解说员解释到这位捐躯之将,名叫易安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87师259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中国守军退至南京,他把妻儿送回江西宜春老家,立下遗嘱,抱着视死如归之心奔赴战场,与此同时也留下了这封“告妻儿书”。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在新中国成立后,易安华被追为革命烈士,并将他的家信重新编写一遍,放在了现在的纪念馆里面为了激励后人不怕牺牲,莫忘历史,追求和平。实践队员们听着解说员的详细解说,也更加对先辈心生敬畏,也更加坚定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奋发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红色信仰,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观看革命烈士遗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董宇轩 摄
随后小队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来到了下一处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黑白无彩照片,照片真实地向参观者们展现了中国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杀戮仍坚持奋战到底的勇气与毅力。这些图片震撼人心,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屠杀的残忍和惨痛,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提高对人权、和平的珍视,促进国际友谊与和谐发展。其中一位实践队员惊吓地表示,这和在电视上看到的截然不同。参观者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参观相同的地方却都仍有着相同的感触,实践队队长当时感触道,这大概就是先辈们的红色血脉吧,必须继承下去并且很好地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在观看历史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柴天洋 摄
在参观的最后环节处,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革命烈士雕塑展示厅,其中就包括下图实践队员在拍摄的张纯如女士。 为了纪念已故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南京暴行》一书的作者张纯如,中国人权基金会在征得张纯如家人的同意之后,为她制作塑像,并且安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据报道,张纯如的塑像展示了张纯如在世界各地演讲的姿态,而张手上的书就是他用英文写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实践队员们站在雕塑面前,心生敬畏地鞠了一躬。
实践队队长当时就说着张纯如的一句来自北岛《我不相信》中的话:“我来到这个世界,只带了纸、笔、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其中一位实践队员当时有感而发道:这个看起来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人竟然是这样的人,凭借自己微弱的身躯,竟然仅仅靠笔发挥这么大的威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拍摄革命烈士张纯如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玉峰 摄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对红色基因的重要性的认识更上一层,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加有信心。总之,参观红色基地,队员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展。参观者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奋斗历程,更看到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勇气与毅力。哪怕终究面临的是失败和挫折,红色基地也告诉实践队员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革命精神始终活在人们的心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中,与国家发展相衬而行,把革命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次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丰富,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这些学生将成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赓续红色基因”的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努力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59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